企业去库存化一季度末或结束 接受笔者采访的多位行业研究员对于去年第四季度以来企业所进行的"去库存化"的努力也纷纷作出乐观的估计。今年一季度末企业库存将会见底成为他们的共识。 申银万国1月18日最新看法是,经过前期停产式的削减存货,将会大大缩短存货调整所需时间,在今年一季度末二季度初左右,企业的阶段性存货调整将基本结束。 中国自从1953年以来经历了9个完整的存货周期,周期的平均持续长度为5.4年。执笔这份研报的分析师夏钦告诉记者说,"如果按照这个周期长度,以05年为上一轮存货周期的谷底为开始,中国下一轮存货周期的谷底将在2010年。但由于企业削减存货的力度和速度十分剧烈,大大缩短了正常存货周期所需要的时间。" 国泰君安策略分析师章秀其也认为,最坏的情况已经过去,部分企业已经进入合理库存下降阶段。不过他认为,这种去库存化的进程将持续到2010年。 去库存化如何传导和演绎 那么,哪些行业会率先走出阴影呢?这是一个全局性的问题,供需的传导实际上和通胀的传导是一样的。 是什么导致的库存积累,又是什么导致的库存消化?从投入产出表中,可以清晰的看到,拉动整个国民经济的端口主要是:农业、基础建设、房地产、慢速消费、必需消费。以周期性行业为主体,它们构成了如左图所示四条主要产业链。 而存货消化的本质就是供需重新达到平衡,那么去库存化的力量来自两端:有效需求的持续或者行业的限产。实际上,本周行情的基础,就是需求和供应初步的弱平衡,其演绎的逻辑主要就是按照这四条线索来进行。但是不同行业在去库存化过程中,面临着如下的不同:行业在产业链的位置、行业存货的多少、行业存货周转率。 可以轻易的总结出,判断周期性行业的去库存化速度和状态,需立足"两个中心三个基本点":供、需为中心,产业位置、存货量、周转率为基本点。 哪些行业去库存化相对容易? 炼油、有色金属和煤炭是产业链位置最靠后的行业,反应较为滞后。而目前有色金属出现一波反弹,炼油开工率反弹,说明的确出现了产业链的初步复苏迹象。 "有色的反弹有流动性的原因,实际上如果煤炭价格也出现跟踪反弹,那么我们可以判断这个迹象正式确立。"北京一家权威券商策略分析师告诉记者。 较短的产业链必然对需求的反应最快,周转也最迅速。周期性行业中,化工类的化肥、农药、造纸印刷行业,钢铁行业、焦煤行业、水泥等建材行业、家电行业、纺织服装、汽车等行业是最靠近消费前端的。近期造纸、汽车等行业反弹就是这个逻辑。 而从存货七年的存货周转率来考察,周转率最快的周期性行业依次是建材、石油开采、煤炭、钢铁、化工、有色金属、汽车、纺织服装、家电、造纸。从存货量来看,去年三季报反映出,石化、有色、钢铁、地产、家电等存货是挤压最多的行业。 综合三个基本点来看,钢铁、建材、造纸、化工将是最先去库存化,其次才是有色金属、煤炭、家电、地产、汽车等行业。 但是投资者必须要结合最核心的供需中心关系进行分析。业内分析师就更多从实际供求出发。比如从产业链角度看,经济刺激政策已经初步显现了对钢铁的拉动,基建线索将是最重要去库存化线索。 "钢铁产业将是去库存化最先完成的一个行业之一。"申万研究员夏钦说。而根据申万调研,钢铁行业的目前产能利用率达到80%,钢厂的铁矿石库存需要7 16天消耗,历史上的合理水平也不过7 15天。钢铁进一步拉动的是航运和港口,运输产业的末端才是中国船舶(56.94,-1.19,-2.05%),反应是最迟的。 "前期由于化肥价格大幅下跌,行业需求被过度压抑,而现在春耕将至,化肥需求进入季节性旺季。化肥企业将面临投资机遇,企业的库存也会逐渐降至合理水平。"国泰君安分析师章秀其认为。上述分析师还提到,化工企业减产、限产以及降价促销也是企业库存降低的原因。理财周报率先报道的黄磷去库存化完成即为限产的结果。 而地产行业无疑将极为艰辛。"就房地产而言,未来的1-2年内将是十分痛苦的去库存化过程,只要该过程不能完成,将难以迎来房地产市场的新生。"国泰君安分析师章秀其对理财周报记者表示。中金公司也曾对全国15个城市检测分析,认为,房地产企业库存要出清需要长达15个月的时间。 慢速消费将是漫长的过程,而快速消费领域的造纸库存的确已经大面积转好。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一些细分行业和下游行业的强烈共振,而去库存化非常迅速。比如焦炭,焦炭属于库存削减最快的行业,去年四季度就到了库存的低点。目前焦煤企业库存处于正常水平,焦煤的中间贸易商和下游行业的库存都已经达历史水平的相对低点。产能利用率也达到了60%。而一些具有强限产调控能力或限产时间已经很长的行业将面临机遇。比如已经调整两年之久的铅锌。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
门窗幕墙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
门窗幕墙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
门窗幕墙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