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CPI和PPI数据是我国宏观调控特别是货币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虽然去年全年CPI和PPI数据与去年年初政府计划数字相比有所偏高,然而从季度和月度数据来看,去年四季度之后,特别是11月和12月,CPI和PPI数据呈现出加速下滑的态势。这些变化显示出怎么样的经济信号,我国今年的货币政策又会有哪些转变呢? 近日,在"上海新年论坛"期间,《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就当前我国货币政策走向等相关问题专门采访了本刊专家、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李扬。 货币政策不确定性加大 2008年10月26日,央行行长周小川在向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做汇报时称,未来通货膨胀形势有可能出现交替和反复。此言一出立即受到海内外关注,并被解读为央行对于货币政策调控的难度已经加大。 李扬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这是周小川行长基于当时情况作出的判断,而目前情况已经有所改变,货币政策已经需要与时俱进,物价下跌的迹象已经非常明显了,物价下降的趋势也比较明显。因而,现在应该对如何防止物价出现过快下跌的问题进行思考。" 去年末,物价指数出现明显转向,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8年11月份,我国PPI为2.0%,CPI为2.4%,两者都创下近期新低,而在2008年1月份,我国的CPI、PPI则分别处于7.1%、6.1%的高位。 李扬坦言:"今年我国货币政策的不确定性的确在加大。‘金融30条’中的第一条对于货币供应量有两个说法就能够判断出这一点。在该条中,一方面说,争取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长17%左右;同时还提出,GDP增长与物价上涨之和约3至4个百分点的增长幅度作为全年货币供应总量目标。" 在李扬看来,按照今年的经济形势,M2怎么算最多也只增长15%左右。从这一点就能看出,今年中国经济的不确定性很大,从而导致货币政策的不确定性也很大。 据悉,1月6日,央行研究局课题组发布的报告预计称:"2009年GDP增长为8%左右,CPI在3%以内。"那么,按照央行提供的货币供应量增长的根据,增长率也只能维持在15%,无法实现央行自己提出的争取增长17%的目标。 不过,李扬强调指出,虽然两种提法存在出入,但这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金融30条"的第一条表明了货币政策制定者所要透露的清晰态度,即增长17%的提法是中央政府想借此表明所要采取货币扩张的政策态势,希望通过彰显扩张的货币政策从而为经济重新走上增长的路径发挥作用。 经济存在流动性陷阱风险 事实上,在2008年的下半年,我国经济通胀的压力逐步释放,进入四季度,价格涨幅有加速下滑的态势。而与此相伴,通货紧缩的风险却正在抬头。而这似乎也进一步说明了为什么在2008年9月之后,央行的货币政策会出现了这样的"大转向"。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
门窗幕墙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
门窗幕墙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
门窗幕墙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