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窗幕墙网】一个微信(微博)账号,摆上代购、促销打折等信息或图片,一个微营销的“铺面”轻松诞生。实际上,在微营销通过熟人之间的口口相传,慢慢扩大潜在客户群基数,在此刺激下,不少木门企业也对微营销方式趋之若鹜。然而,木门企业微营销引发的监管盲区消费者维权难问题屡次发生。对此专家表示,目前国家对于营销平台的相关法律法规已经严重地滞后于市场的客观发展需求,下一步相关部门应该在微营销平台尽快出台相关的指导意见,更好地规范和引导微营销平台的有序发展。
木门消费者维权很难
“作为一种借助虚拟平台的营销方式,微营销的监管处于盲区,一旦出现纠纷,消费者维权也很难。”一位业内人士表示,对于圈内熟人而言,买卖双方通常是朋友,即使有一些纠纷也大多私下解决,然而,也有部分卖家避开“杀熟”,抱着钻法律监管缺失“空子”的侥幸心理,对一些圈外的消费者销售次品或假货,木门消费者发现上当后去维权,却遭遇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的尴尬。
“网上购物在维权上都会出现一些漏洞,更何况是微信朋友圈销售平台了,他们靠朋友口口相传进行交易,其中大部分是代购,既没有营业执照,也没有凭据,很难确定责任主体去监管。”该业内人士分析说。
另外,微营销的“副作用”不止于此,不少人觉得在微信等社交平台内晒广告,不仅容易让人觉得厌烦,同时也让朋友之间联系变质,“朋友圈原本是用来分享好友之间生活状态、乐趣以及联络感情的,但是打着‘友情牌’ 做买卖,让人觉得变味了。”采访中,不少市民坦言。
专家建议可加以规范
“作为一种新生的营销传播手段,微营销的利弊都有,如何扬长避短值得研究和探讨。”某木门营销专家表示,既不能以偏概全摒弃微营销的弊端,也不能一棍子打死忽略微营销的价值,而应一分为二辩证地看待,其中,就消费者维权难的顾虑他建议,如果消费者在营销活动中进行消费,最好是挑选身边能够信得过的熟人来消费,也要尽量选择信誉度高、影响力强的实体店商家或机构来消费,这样才不会因为消费中产生纠纷而导致难以维权的现象。
对此,有关工商部门也表示,消费者在微营销平台上购买商品时,即使是高仿品,也要向卖家索要发票,以保证三包服务,以便于日后维权。就对微营销未来法律监管,相对来讲,国家对于为营销平台的相关法律法规已经严重地滞后于市场的客观发展需求,造成现在的微营销平台上良莠不求、鱼龙混杂。
“下一步国家相关部门应该在微营销平台的信息传播、产品质保、售后服务、消费维权等方面尽快出台相关的指导意见,这样才能够更好地规范和引导微营销平台的有序发展,促进微营销消费规模的进一步提升。”有关工商部门也表示。
考虑到目前的消费者保护权益法中没有专门针对微信等微营销方面的管理,这一块处于监管盲区,另一权威人士也建议,对以微信为代表的微信营销方式具体如何控制,应该进一步出台细则性的具体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