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化身“超级推销员”,在出访海外时既推销中国的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基础性产品,也推荐核电、汽车组装等高端设备。
这与当下我国大力提倡的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不谋而合。应当承认,中国企业“走出去”已渐成趋势。但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应当如何迈向共赢路?需要注意哪些问题?近日,在《中国科学报》记者参加的“中国企业国际化论坛首届年会”上,与会专家对此进行了深入研讨。
最好的时代
中国高铁进入全球五大洲,屡屡斩获亿元订单;联想收购摩托罗拉;五矿接手拉斯邦巴斯铜矿......近年来,无论是央企,还是民企,纷纷迈出对外投资、并购的步伐。昔日是全球最大投资地的中国,如今也在积极对外投资。
教育部前副部长、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主任章新胜向记者表示,严格来说,中国企业在改革开放初期就已开始走出去。但当时走出去的形式比较低端,更多的是劳务合作以及物资、产品的出口。“到现在,我们走出去的规模越来越大,规格越来越高。国家在政策方面的支持也越来越完善,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门槛在不断降低。”
“今年,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和外国企业来华投资有望达到相等的规模。也就是说,过去30多年的招商引资一直以我们为主导,但在今年将发生转折。”章新胜说。
他认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是一个必然的过程。不论走出去与否,任何一个企业都面临着国际化战略的制定和应对。
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学会会长崔明谟向记者介绍了这样一组数据:2003年,根据商务部的统计,中国的对外投资为28亿美元;但2013年中国对外非直接投资已达901亿美元,增长32倍多。“可以说,中国的对外非直接投资已实现跨越式发展。”
民企彰显活力
当前,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彰显出哪些特点?
在崔明谟看来,中国企业对外合作的方式呈多样化,特别是并购投资比较活跃。目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从过去的绿地投资向跨国并购、设立研发中心、营销网络等多种方式拓展,同时从单个的项目建设向区域化、集群式发展。“这其中,中国企业对外并购是非常活跃的。2013年,中国的并购额已达335亿美元,占同期投资总额的37.2%。2014年,并购投资继续保持稳定增长趋势。前三个季度,中国企业共实施对外投资并购交易275起,涉及49个国家和地区,总交易额为268。9亿美元。”
“另外,投资主体的结构在不断变化。虽然国有企业占半壁江山,但非国有企业的比重在不断增加。”崔明谟介绍说,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共有1。53万家企业走出去,进入国际市场,其中非金融类直接投资达5434亿美元。而根据测算,其中非国有企业占了44.8%。
全国工商联名誉主席黄孟复表示,从相关数据来看,民营企业走出去的势头更猛,效果可能更好,收益也可能更大。“目前中国民间的对外投资还没有成为中国对外投资的主体,但无论从存量投资规模还是当年流量来看,或者从发展速度来看,民间投资的速度增长非常快,有可能在明年和后年成为中国对外投资最主要的主力。”
寻求共赢之路
年会上,多位专家同时提出,要想成功“走出去”,中国企业必须积极寻求与当地社会的合作、互利、共赢之路。
福耀玻璃集团董事长曹德旺表示,企业走出去,首先要树立风险意识,“要知道走出去的风险在哪里,没有弄清风险,千万别随意对外扩张”;第二要有责任意识,要维护国家的声誉;第三要有使命意识,要通过对外投资,推动我国经济调结构促转型。
崔明谟则指出,当前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必须实现属地化,融入当地,坚持合法合规,认真履行社会责任。“要通过与投资所在国的密切合作,增加当地就业和税收,培养人才,并促进驻在国的产业升级。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互利共赢,才能真正实现国际化以及对外投资的可持续发展。”
黄孟复认为,随着企业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中国会出现一大批跨国公司,这也是一个强大经济体的标志。因为如果没有大批的跨国公司存在,这个强大经济体的发展是有问题的。“而且,我预测可能会出现比跨国公司更国际化的公司,叫作全球化的公司。通过它们,能把中国的很多企业、很多技术人才带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