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房地产白银时代的来临,是否需要转型、如何转型成为房企最关注的热点话题。在房企热衷于合纵连横之余,业内专家指出,房企转型还应深挖潜力,比如,未来绿色建筑的变革将是一场以房地产为中心,涉及建筑设备(词条“设备”由行业大百科提供)供应、绿色低碳技术研发、能源控制管理等全产业链的技术变革与升级。
市场占有率不乐观
据了解,我国目前的既有建筑面积达500多亿平方米,同时每年新建16亿—20亿平方米。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5-2020年中国绿色建筑行业发展模式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显示,就存量建筑来说,截至2014年1月,全国取得绿色建筑设计标识的建筑面积约占0.3%,取得运营标识的约占0.02%。此外,新增建筑部分的数据也不乐观,2014年全国新增绿色建筑的面积不超过1亿平方米,不到全年总开发面积的6%,也不及“十二五”目标(新建绿色建筑10亿平方米)的10%。
广州(楼盘)万科资深设计经理赵波直言不讳地对记者表示,从获得绿色建筑设计标识的项目运营情况看,真正能落实技术措施的项目较少,还不到取得设计标识项目的一成,不少项目确实存在技术措施未能完全落实而无法申报运营标识的情况。“从已经落实技术措施、拿到运营标识的项目来看,受制于物业管理水平、绿色运营成本及绿色应用技术适应性等问题的影响,真正运营得比较好的绿色建筑和使用得比较好的绿色设备、技术的确较少。”“从目前的市场反馈情况看,消费者对绿色建筑的了解有限,对绿色地产的接受程度有限。虽然很多人对绿色地产能够切实改善通风、采光、噪声、空气质量、饮用水质量等方面感兴趣,但却不愿为其多掏钱。”从事房屋销售工作多年的李先生无奈地说,“现在的消费者大多都希望用最少的钱买最多的面积,而不会选择多花一点钱买更环保的房子。很多产品其实只要多加一点钱就可以做得更环保,但很可能就是因为贵了一点反而卖得不好。”
房企认识不足
如今,房地产行业竞争加剧,开发商更关注企业如何才能活下去,对打造绿色地产似乎兴趣不足。一位资深操盘手对记者说:“楼市的调整让很多开发商都在想方设法降低成本,会增加成本的绿色地产自然更不受欢迎。而为了营造楼价的"假摔",不少开发商还卖毛坯房,这其实更不环保。”
“对于开发商来说,不做绿色地产是因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有多年地产从业经验的设计师林先生介绍,“假如做绿色一星级产品,每平方米成本大约要增加50元,那么做二星级大约要增加100元,三星级要增加200多元。看似数目不算大,但一个上万平方米的小区就可能要增加几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的成本,既然买家不愿意为绿色建筑多掏钱,那么开发商为什么要多拿出几百万元或上千万元来打造产品呢?”
其实,目光短视的房企根本没有意识到绿色建筑在深挖需求、引领企业转型方面的重要作用。“在经济新常态下,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也步入到了自己的新常态,增长速度逐步减缓。新常态必然导致房地产投资回报率下降,最近一两年,房企已感受到这种压力。”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专家委员会成员张泓铭对记者表示,“要想应对这种下降趋势,房地产行业就要筹划、转型、行动。其中,转型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应该是,从过去的粗放式发展转向精细化发展,所谓精细化发展的部分内涵就是紧紧围绕使用者的利益和需要,全方位提高产品质量,从而保持投资收益率,而绿色人居就是全方位提高产品质量的集中体现。”
推广亟须政策助力
业内人士认为,目前国内在绿色建筑规范、政策方面做得还远远不够。国内的大部分住宅还达不到绿色建筑标准。,按国家规划,到2020年要做到50%以上的建筑符合绿色建筑标准,这对于中国的开发企业来讲是一个非常严峻的挑战。
在推进绿色建筑和技术方面,上海(楼盘)市房地产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严荣认为,政府应在政策方面强制性地加强对绿色建筑和技术的规范与引导。“无论是开发商还是消费者,都会认为使用绿色技术有成本或安全性上的顾虑,社会的接受和认可度并不高。若想破解这个困局,唯有政府强制性推广,同时完善绿色建筑相关技术的标准和认证体系。”严荣表示。
业内人士认为,在绿色人居和节能环保方面,开发企业主动去做的动力非常有限,因此应促使市场参与各方一起推动。比如,政府要在政策上进行引导,提出要求,出台一些规范甚至是一些强制性规范,或者对已有规范做进一步改善和提升,比如在推广精装房、工业化住宅等方面逐步加大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