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钢铁行业从2005年已经进入高度竞争的市场格局,品种集中度总体是上升的,与业内诟病的粗钢集中度下降趋势是有差异的。中国钢铁业根本问题不是集中度过低,而是产能过剩,甚至是先进产能的过剩。同时就集中度过低问题而言,不是因为中国特大型钢铁规模企业过少(2008年世界前20名大钢铁企业,中国大陆就占了7席),而是地方钢铁小企业太多。 钢材HI从2005年到2008年分别为149.7、126.9、125.7、159.7,按照判断标准,中国钢材市场整体上是高度分散型,品种集中度在2006年表现下降,2007年基本持平。但到2008年品种集中度有较大回升,与大家非议的中国钢铁行业集中度不断下降观点是有差异的。 只有为数很少的高度寡占型产品享有高附加值同时享有高利润,其他>其他>其他高附加值产品并没有得到高利润,甚至经常出现价格倒挂现象,只有高度寡占型的产品才能获得垄断利润。以武钢电工钢为例,2005年电工钢销售收入占比15%,但毛利占比30%.2006年销售收入占比26%,但毛利占比高达67%.2007年销售额占比20%,贡献的利润则为58%.2004年以来毛利润率最高曾经达到70%,目前在钢材市场低迷情况下也有50%利润率。再如铁道用材虽然受铁道部采购定价机制的约束,没有获得垄断利润,但是获得稳定超常利润。比如2008年上半年马钢火车轮毛利率高于建筑钢材8个百分点。但很长一段时间,大家过分夸大高附加值产品的好处,结果国有大钢铁企业争先恐后地引进国外钢铁设备与技术,如过去鼓吹的CSP工艺。经济学有个概念叫合成缪误,就是大家都是这么想的,结果就会与初衷相反。比如钢厂都认为冷轧薄板利润高,都上冷轧,结果产能过剩,冷轧市场预期利润与实际相差悬殊。市场上曾经多次出现板材价格不如长材、薄板价格不如厚板的情况。 竞争程度较低的品种其市场绝对容量都不大,钢厂应该谨慎或根本就没有必要去争这块好吃的蛋糕,否则大家都吃不饱更吃不好。重轨、电工钢、特厚板、铁道用钢材市场容量不足每年500万吨。大型型钢、冷轧薄宽钢带、热轧薄宽钢带都低于每年900万吨。这些品种利润率较高,但一旦进入者稍增加,市场竞争格局就很快逆转。当前,一些钢厂没有正确的产品定位,盲目开发电工钢、汽车板、管线钢等产品,甚至一些搞长材的钢厂去搞高附加值板材产品,结果就出现搞长材技术人员去搞高附加值板材研究,失败概率较大。我们在调研中也发现,钢厂销售部、二级生产厂对新产品技术开发并不支持。因为研发产品要么成本过高,要么没有市场,要么质量达不到要求。因此一些钢厂打造精品板材基地的战略口号是值得推敲的。 从我国钢材品种供求关系分析来看,产能过剩是绝对的,目前未过剩的钢材品种很容易过剩,钢厂产品差异化竞争道路越走越窄。钢厂应该踏踏实实走低成本竞争、产品质量竞争战略,特别是规模不大、产品研发资源缺乏的钢企更应该如此。2008年中国钢铁产量占世界32%.如此一个钢铁大国,如何造就产品差异化?因此,钢企不如集中精力,抓好现场技术攻关,提高企业内部经济技术指标,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做到批量生产。 根据我们调查,许多企业盲目追求产品差异化交了不少学费。比如华东一钢厂热衷于开拓汽车板,一起汽车板质量异议就赔偿近2000万元。国内钢铁巨头宝钢为追求差异化,上马不锈钢分公司,但基本处于亏损状态,2008年毛利率为-9.39%,在未受经济危机影响的2007年,其毛利率为-5.78%,一些高难度的不锈钢产品需要到宁波不锈钢公司去加工。 在企业竞争战略中,主要有两条道路:差异化竞争、低成本竞争。钢厂一直追求产品差异化,但并未带来产品议价能力的提高,如攀钢比沙钢产品差异高6.8分,而产品议价能力却低2.7分。 中国钢材国内市场占有率在97%以上,即使今年出口不受影响,大部分品种也会过剩,靠内需拉动钢铁行业复苏犹如马推车。2008年钢材国内市场占有率达97%,各品种占有率基本都在95%以上,而2008年钢材自给率为108%,各品种自给率基本在105%以上。在全球经济危机面前,各国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外钢材价格甚至比国内低,因此钢材直接与间接出口下滑会比预期要严重得多,其中3月份出现多年来钢材首次净进口局面。 根据MRI推测,4万亿投资计划带来钢材消费增加量为3000万吨,这些需求也只是一次性需求。因为基础设施投资是公共产品而不是生产产品的工厂,对钢铁产品需求没有纵向乘数效应。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
门窗幕墙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
门窗幕墙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
门窗幕墙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