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有助于有效提高木材产品附加值,是落实国家节能减排战略,建设我国环境友好型和谐社会的重要措施。 近几年,人们对"活着的森林"的保护意识显著增强,但是对"倒下的森林"却缺乏关爱,表现为,我国是世界上的人造板生产和家具生产、出口大国,但是我国的人造板及家具产品普遍存在着环保达标困难和产品档次偏低的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导致了我国木材产品的普遍"短命",给社会资源造成了严重浪费。分析发现,这些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是,我国为增加木材供应而大力推进速生丰产林建设,但是,生长迅速的速生林木材虽然有效缓解了我国木材供需的矛盾,但是材质疏松、易开裂变形和不耐腐朽等缺点,也使其很难用于高档家具及木制品上,而只能用在低档制品及人造板制造方面,速生林木材的应用范围和档次都受到了极大限制。 如果对速生林木材进行改性处理,将使木材本身的性能得到明显提高,使木材及其制品具备更多的功效性,如防潮、防开裂变形、防腐防虫、防火阻燃等,同时,经过改性的木材改性产品,其颜色、材质、手感、气味等甚至可与市场上的高档木材相媲美,这将大大提高速生林木材的附加值,扩大其使用范围,从而有效提高林业经营者的收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见,本项目对于我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价值。 三、木材改性保护行业发展建议 中国木材保护行业是一个成长性很好的行业,产业化快速发展趋势已明显显现,但技术、管理发展滞后仍是一个突出的问题。一是木材保护市场相对混乱,还存在着大量的无资质(即无注册、无商标)队伍,这给规范市场、提高质量、提高行业形象带来很大的困难,冲击着正规企业的正常经营于效益的提高。二是木材保护行业管理体制还欠规范,行业自律相对薄弱。三是木材保护业从业人员技术素质不强,企业管理水平处于低层次。 (1)人力资源的培养 目前国内大专院校没有相关专业,科研单位木材防腐人才匮乏,企业人才尤其是高端经营及管理人才、技术人才短缺,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和制约行业发展和瓶颈。劳动部已建立了国家木材防腐师新职业,进行社会化职业资格的认定,将会为木材防腐企业培训社会人力的后备资源。需要强调的是要发展多位一体、不同层次培训木材保护行业人才资源的模式,社会、院校、企业要共同承担起人力资源培养的任务,要吸引院校建立相应的专业和学科领域,企业更是教学实验基地。 (2)树立品牌意识 今后要树立品牌观念,大力扶持龙头企业,着力打造木材保护行业的良好社会形象,唱响知名品牌,做好木材保护产品的推介工作。发挥知名品牌企业的辐射和带动效用,不断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 要明确一个责任。知名品牌企业不是一个单纯的荣誉称号和对企业的时机评价,而是一种社会责任、一种社会义务,负有带动、引领和示范作用,更要积极参与规范市场秩序,加强诚信建设。知名产品质量、售后服务,讲究诚信经营等方面,领先一步,起到一个示范、推动作用。我们还将在知名品牌企业的基础上,下一步要推荐一些质量好、环保型的产品品牌,告知消费者:如何选择好的产品,使用放心的产品。同时,我们也要研究提高品牌价值的方式以及如何快速、有效地提高品牌价值。 (3)加强质量监督管理,交流经验,引导消费 质量是生命,是谁的生命?是行业发展的生命,是企业生存的根本。通过国家监督抽查、行业抽查、企业自检、委托检验等方式,发展多方面的产品质量监督和检查,对生产、销售的产品,依据有关规定进行抽样、检验,对产品质量进行监督检查。为市场提供有效的质量信息,引导消费,提高优秀品牌的知名度,促进企业建立以顾客满意为中心的质量观念。根据此次会议的交流情况看,在木材保护行业中,有许多企业为本行业的发展,进行着努力探索和开拓,研究和开发出一些新技术、新产品,也积累了许多先进的质量管理经验和科学的质量管理方法,这些成果和经验需要及时加以总结、交流和推广。 (4)加强国际信息技术交流 中国木材保护市场越来越受国际社会的关注,2009年世界木材保护大会将在中国召开,我们不仅要当好东道主,我们的科研和技术人员还应该拿出自主创新技术及有分量和水平的研究成果和报告,在国际会议上进行交流和研讨。 (5)加强科技进步 木材保护行业整体状况仍是:基础薄弱,设备简陋,科技投入少,基础设备及产品科技含量比较低,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等。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要加强木材、木质人造板和竹材保护的新技术、新产品研究开发和推广,拓宽产品的应用范围。一方面要靠企业自身发展,注重科研开发和技术改造,加大资金的投入。另一??金渠道,为行业增强后劲,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
门窗幕墙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
门窗幕墙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
门窗幕墙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