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既有建筑面积已经超过500亿平方米。其中绿色建筑而积仅有1,627亿方米(包括绿色建筑设计标识和绿色建筑运行标识项目(数据截止到2013年12月底)。而绝大部分的非绿色“存量”建筑。都存在资源消耗水平偏高、环境影响偏大、工作牛活环境急需改善。使用功能有待提升等方面的问题。庞大的既有建筑总量加之存在的诸多缺陷。成为建筑领域节能减排工作的重大难题。
推进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可以节约能源资源。提高建筑的安全性。舒适性和环境友好性。对转变城乡过设发展模式。破解能源资源瓶颈约束。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近些年来。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针对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发布了系列工作规划和规范性文件。有力推动了我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工作。 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对既有建筑改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不局限于节能改造。而是将改造内容覆盖到“四节一环保”的全部范围。将成为推进既有建筑实现节能减排的重要手段。现阶段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项目还不多,而且缺乏绿色化改造的技术和标准指导。另一方面,“十一五”期间,一批既有建筑方面的科技项目顺利实施,积累了研究开发和工程实践经验。为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标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此背景下,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标准制订计划,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住房和 城乡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会同有关单位研究编制国家标准《既有建筑改造绿色评价标准》(以下简称《标准》)。
2 编制工作情况
2.1 前期文献调研
(1)国外相关标准情况
西方发达国家既有建筑所占比重较大,既有建筑的环境问题相对较早地引起人们的重视,制定了比较完善的既有建筑绿色运行和改造评价工具。《标准》主要参考的国外评价标准如下:美国LEED-EB和LEED-ID&C、澳大利亚GREEN STAR相关条款NABERS、英国BREEAM DOMESTIC REFURBISHMENT、日本CASSBE-EB和CASSBE-RN、新加坡GREEN MARK相关条、德国OGNB相关条款。
(2)国内相关标准调研
《标准》编制组查阅分析了大量国内相关标准规范。如现行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建筑抗震鉴定标准》。《民用建筑可弃性鉴定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民用建筑室内热湿环境评价标准》、《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等。现行行业标准《既有采暖居分建筑节能改造技术规范》、《民川建筑绿色设计规范》、《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技术规范》、《城市夜景照明设针规范》等。
除了调研现行标准规范外。还调研了正在制修订的标准规范情况。如《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绿色商店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医院建筑评价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等。
2 .2已经开展的编制工作
在前期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成立厂《标准》编制组。并已经召开四次工作会议。形成了《标准》征求意见稿。 (1)《标准》编制组成立暨第一次丁作会议于2013年6月6日在北京召开。会议讨论并确定了《标准》的定位,活用苑围。编制重点和难点、编制框架(词条“框架”由行业大百科提供)。任务分工。进度计划等。
(2)《标准》编制组第二次工作会议于2013年8月1日有上海召开。会议讨论了各章节的总体情况和重点考虑的技术内容。进步讨论了《标准》的适用范围,技术重点,共性问题,改造效果评价以及《标准》的具体条文等方面内容。会议还特别邀请了英国建筑科学研究院(BRE)的BREEAMi主管MARTINTOWNSEND先生与编制纠交流了英国既有建筑改造绿色评价标准的编制工作及相关情况。
(3)《标准》编制组第三次工作会议于2013年9月17日在北京召升。会议对《标准》初稿条文进行逐条文流与讨论确定合理的条文数量与分俏重点讨论能体现既有建筑绿色改造特点的条文和权重。形成了《标准》征求意见稿初稿确定了征求意见稿初稿试评任务分工。选出有代表性的绿色改造项目进行试评。
(4)《标准》编制组第四次工作会议于2013年12月16日在北京召开,会议交流了征求意见稿初稿的试评结果。总结了试评过程中发现的主要问题编制组专家讨论了征求意见稿初稿的共性问题及修改意见。根据项目试评发现的问题。对《标准》征求意见稿初稿进行了修改。形成了《标准》征求意见稿。并于2014年1月24日起正式征求意见。
2 .3征求意见初稿试评
2013年9月底至10月中旬。对《标准》征求意见稿初稿进行了内部试评价:共有12个既有建筑改造项目参加了试评。其中包括10个公共建筑。2个住宅建筑。这些项目在中国气候区的分布是:寒冷地区3个。夏热冬冷地区8个。夏热冬暖地区1个。
3、《标准》内容框架和扭点技术问题
3.1《标准》内容框架
《标准》征求意见稿共包括11章。前三章分别是总则。术语和基本规定;第4至第10章即是既有建筑改造绿色性能评价的7大类指标。分别是规划与建筑。结构与材料,暖通空调。给水排水、电气与照明,施工管理和运营管理:第11章是提高与创新,即加分项。
3.2重点技术问题
根据前期调研、标准编制及试评情况。编制组总结了需要重点考虑和解决的技术问题。并初步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
(1)平价指标体系
构建区别于新建绿色建筑评价的既有建筑改达绿色评价指标体系。目前的考虑是按专业设置章节和大类评价指标。这样设置的好处有:一是目前的工程建设标准主要按专业没置。便于本标准与相关专业标准的统筹协调;二是避免改造项目按‘’四节一环保”考虑时可能有缺项(如节地)。而导致难以编写的困难。
(2)评价定级方法
与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修订稿保持一致。采用引入权重、计算加权得分的评价方法。。在改造建筑满足所有控制项要求且每类指标的评分项得分不小于40分的前提下。对于一、二。三星级改造建筑总得分要求分别暂定为50分。60分。80分。
(3)适用建筑类型
与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修订稿保持一致。适用范围包括各类民用建筑。从国外的实践经验来看。英国BREEAM最新的2011版也是采用这种方法。一本评价标准涵盖了多种建筑类型。从《标准》征求意见稿初稿的试评情况来看。也初步验证了《标准》的适用性。
(4)改造效果评价
对于各专业改造前后效果评价方法问题。有两种考虑方法一是改造前与改造后的性能对比。提高得越多得分越多当然改造后应满足有关标准规范要求。二是按照参评建筑的现状评价参评条文应达到理行标准规范要求。
(5)部分改造问题
对于部分改造的既有建筑。未改造部分的各类指标也应按《标准》的规定参与评分。
(6)加分项问题
参考正存修订的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的力式处理。增设加分项一章。加分项分为性能提高与创新两个方面。以鼓励新技术,新材料和新产品的应用和绿色性能的提升。加分项包括规定性方向和可选方向两类。前者有具休指标要求。侧重于”提高’;后者则没有具体指标。侧重一于”创新‘加分项最高可得10分。实际得分累加在总得分中。
(7)改造经济性问题
既有建筑绿色改造的经济性是很重贸的一个指标。但经济性指标牵涉很多因素。量化评估的难度很大。编制组初步决定对经济性好的绿色改造项目在创新项中进行加分鼓励。
(8)需要检测的参数问题
对涉及定量指标。又难以通过讨算核定的。需要进行检测验证这涉及到检测验证的标准方法问题。需要在《标准》条文正文或条文说明里明确。
(9)评价阶段问题
对于新建绿色建筑。目前是分为设计阶段评价和运行阶段评价新建建筑设计了不一定会建设。那就谈不上运行。但对既有建筑绿色改造_既然改造了肯定会运行为了与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修订稿保持一致。本次标准征求惫见稿按照设计阶段评价和运行阶段评价两个阶段考虑。
(10)施工管理问题
改造相对于新建。就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来说。影响或作用要小很多。但是,改造施工有区别于新建建筑施工的有工艺、工法、材料、装备以及现场保护措施等。另外从建筑个寿命期的角度考虑。施工阶段也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为了与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橱、准》GB/T50378修订稿保持一致。《标准》征求意见稿保留了施工管理一章。
3 .3《标准》征求惫见稿的有关考虑还有:
(1)条文设置尽可能适用于不同建筑类型。不同气候区以及参评建筑的改造和未改造部分的评价,防止条文仅可用于某一种情况的评价。最人限度地减少不参评。
(2)既有建筑改造绿色评价以进行改造的既有建筑单体或建筑群作为评价刘象。评价对象中的扩建面积不应大于改造后建筑总面积的50%否则本《标准》不适用。
(3)按照改造技术对绿色性能的贡献来设置条文和分数,而不是按照改造技术实施的难易程度和费川高低来设置。
(4)若条文涉及图纸或计算书等内容。应在条文说明中说明以什么图纸、以哪些计算书等作为评价依据;既有建筑改造会发生缺少相关图纸或计算书的情况。在条文说明中明确此类情况的评价依据。
(5)对于需要星化考核的指标。在相关条文正文或条文说明中给出明确的计算方法;若计算方法的文字或公式表述复杂。应给出参考算例。
(6)合理平衡条文的分数。抓住改造的主要技术和对绿色性能贡献较大的技术措施。大掉分数过低和对绿色性能贡献太小的条文。
4、小结和下一步工作
《标准》统筹考虑建筑绿色化改造的经济可行性。技术先进性和地域适用性。着力构建区别干新建建筑。体现既有建筑绿色改造特点的评价指标体系。以提高既沟建筑绿色改造效果。廷长建筑的使用寿命。使既有建筑改造朝肴节能。绿色。健康的方向发展。
目前。《标准》正在广泛征求意见。欢迎社会各界人士对征求意见稿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标准编制组将根据意见对《标准》进行修改完善。并对代表性既有建筑改造项目进行再次试评。并根据试评结果进一步修改完善标准条文形成《标准》送审稿。计划于2014年年内完成《标准》报批。
下一步,还将开展《既有建筑改造绿色评价标准实施指南》等相关技术文件的研究和编写工作。开展配套《标准》实施的评价工具软件研发工作。以及《标准》宣传培训工作。推动我国既有建筑绿色改造工作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