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窗幕墙网】由于窗户的热阻远远小于其它外围护结构,建筑门窗是保温性能低的建筑外围护结构。对于采暖建筑的窗户,其耗热量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窗框和玻璃的传热耗热量;二是窗户缝隙的冷风渗透耗热量。因此,门窗节能要从这两方面着手,一方面减少窗框和玻璃的导热系数,增强保温性能;另一方面改善窗户制作安装精度,加装密封条,,少空气渗透,减少冷风渗透量。
影响门窗节能的因素有:
一、窗墙面积比影响窗户的节能效果
窗墙面积比反映房间开窗面积大小,窗墙面积比是指建筑外窗面积与其所在墙面面积的比值。窗墙面积比的确定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其中主要是不同地区冬、夏季日照情况,室外空气温度,外窗开窗面积与建筑能耗等因素。一般普通窗户透明的保温隔热性能比外墙差,窗墙面积比越大,采暖和空调能耗也越大,因此,从降低建筑能耗的角度出发,同时在采光允许的条件下,必须限制窗墙面积比。
二、窗型的选择也影响窗户的节能效果
在门窗开启形式方面,常用窗型一般为推拉窗、平开窗、固定窗。推拉窗不是节能窗,平开窗、固定窗是节能窗。首先要从窗的结构设计考虑,窗的结构对节能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推拉窗在窗框下滑轨来回滑动,上有较大的空间,下有滑轮间的空隙,窗扇上下形成明显的对流交换,并造成较大的热损失。而平开窗,窗扇和窗框间一般正常的均用良好的橡胶密封压条,在窗扇关闭后,密封橡胶压条压得很紧,几乎没有空隙,很难形成对流。平开窗保温性能要高于推拉窗20%左右。因为窗户的冷风渗透耗热量在整窗耗热量中占有一定比例(约10%—30%),而平开窗气密性要高于推拉窗1—2个等级,所以,从节能角度考虑,应尽量选用平开窗。平开窗的节能效果远比推拉窗的节能效果有明显优势,平开窗可以称为“节能窗”。
三、玻璃类型的选择也影响着窗户的节能效果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玻璃品种越来越多,目前主要以节能为目的的玻璃品种有吸热玻璃、镀膜玻璃、中空玻璃、真空玻璃等。其中,中空玻璃的推广使用是时代进步的标志、建筑节能形势发展使然。中空玻璃是由两层以上玻璃将空气层密封起来,其间层中充以黏度系数大而导热系数小的惰性气体以减小间层中的对流换热,其节能特性的主要指标—传热系数K(指在稳定传热条件下,玻璃两侧空气温度差为1°C时,单位时间内通过1平方米中空玻璃的传热量,以W/㎡.K表示。K值越低,说明中空玻璃的保温隔热性能越好)为2.7—3.3,而普通单片玻璃为5.8。因此,设计应根据热阻的需要和框材的经济尺度,适当确定玻璃的间距,一般不宜小于9mm。为更好地提高门窗的保温性能,可制作三玻。另外玻璃镀低辐射膜可以大大降低玻璃之间的辐射传热。当然如中空玻璃能以LOW-E或SUN-E玻璃相匹配,由于其优异的光学热工特性,保温隔热性能更突出。
四、窗用材质不同节能效果也不一样
型材材质和断面设计形式是影响门窗保温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框是门窗的支撑体系,窗框用材不外乎铝合金型材、塑料型材、塑钢型材、不锈钢和以前木材钢材。导热系数越大的材料传热能力越强,塑钢型材和铝型材相比,在强度及其他性能上都有明显的差距,惟独在导热系数上远比铝材导热系数小。目前市场上铝合金节能门窗、玻璃钢节能门窗、铝塑复合门窗等一大批新型环保门窗节能产品不断涌现,新品迭出。其中断桥铝合金门窗是高级的铝合金门窗,它是继木窗、铁窗、塑钢门窗和普通彩色铝合金门窗之后的第五代新型保温节能性门窗。用这种铝材制成的窗不仅隔热性能有突出的提高,并可以涂装成各种各样的颜色,并在气密性、水密性、抗风压、防污染方面均有其他材料无可比拟的优势。塑料(PVC)无法分解,废弃的塑钢窗难以处理,应当引起环保部门的重视,而废弃的铝合金门窗可以回炉再利用。
五、提高窗的密闭性
提高窗的密闭性,减少冷风渗透,也是提高窗户节能性的一种途径。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外窗空气渗透性能分级及其检测方法》(GB/T7107)规定,1—6层建筑,窗户l米缝长空气渗透量为2.5立方米/m/h,7—30层建筑,窗户l米缝长空气渗透量为1.5立方米/m/h。在密封方法方面,已出现三密封结构的高档型材,在传统两密封结构基础上,增加了一道密封,将水密腔与气密腔完全隔离,提高了门窗的密封性能,大大降低了门窗缝隙渗透耗热量,使其保温性能远远高于两道密封。加设密封条也是提高门窗气密性的重要手段,但应注意各种密封材料和密封方法的互相配合,如在玻璃下安设密封的衬垫材料;在玻璃两侧以密封条加以密封;在密封条上方再加注密封件。
六、门窗制作及五金配件的选用方面
门窗制作时,要考虑门窗承受风荷载的能力,防止因强度不够、框扇变形、配合缝隙增大、气密性下降而导致保温性能满足不了要求,同时,应严格控制制作工艺以保证气密性能。此外,五金件、密封条等五金辅配件对门窗密封性能的影响亦不容忽视,应选用完全配套的五金配件并严把质量关。
伴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节能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应该借鉴国外先进技术,结合我国国情进行实际研究,提高门窗档次,以满足建筑节能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