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窗幕墙网】在浮法玻璃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报》记者看到了这款目前世界上最薄的玻璃,这种只比A4纸稍厚的玻璃被弯成一个桶状放在展台上,颠覆了普通人对玻璃的认知。这也是该实验室继2016年突破0.15毫米之后,再次创造的世界最薄玻璃纪录。
近日,中国建材凯盛集团研发生产的世界最薄0.12毫米柔性触控玻璃、铜铟镓硒薄膜电池组件、碲化镉发电玻璃等一批高科技产品在2018年世界制造业大会亮相,受到业内人士的关注。据介绍,0.12毫米柔性触控玻璃是利用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浮法工艺生产,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在浮法玻璃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报》记者看到了这款目前世界上最薄的玻璃,这种只比A4纸稍厚的玻璃被弯成一个桶状放在展台上,颠覆了普通人对玻璃的认知。这也是该实验室继2016年突破0.15毫米之后,再次创造的世界最薄玻璃纪录。
2010年以来,中国建材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凯盛集团所属机构,下称“蚌埠院”)6年内三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将中国超薄玻璃带上了世界舞台。
一群最懂玻璃的人
蚌埠院的科研团队可谓人才荟萃,既有本土人才,也有“海归”才俊,还有一支德国军团,堪称一支“联合国军”。
潘锦功是蚌埠院浮法玻璃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特聘专家。他在美国新泽西理工大学创建了碲化镉薄膜太阳能研究中心,率领团队在国际上率先开展碲化镉材料特性研究,并逐步掌握了其发电奥秘。这项高新技术后来被美国国会视为“关系到美国未来国家能源安全的技术”。
然而,从2011年回国创业,走过了从实验室产品到生产线产品的“死亡谷”,也经历了光伏产业“大浪淘沙”,潘锦功的研究成果曾一度不被看好,在与金融机构的接洽中不断碰壁。
身为玻璃专家的蚌埠院院长彭寿却十分认同潘锦功的技术路线,并出资鼎力支持他的项目研究。2017年8月,潘锦功拿出了第一块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碲化镉“发电玻璃”,业界评论称:“一群最懂玻璃、最懂材料的人和一群最懂碲化镉的人,擦出了创新的火花。”
机制创新促科研发展
蚌埠院从一家传统科研院所转型为科技型企业集团,与机制创新和深化改革密切相关,拥有国际化的眼光和远大的战略目标是蚌埠院能够在高端玻璃领域并跑、领跑的关键因素。
“我们一定要做世界最高端的技术研发,我们的立项不是做明天的事,我们要做五年以后的事。”彭寿对记者说。
2008年6月,蚌埠院瞄准市场需求,选定做TFT-LCD玻璃基板技术自主创新。近十年来,蚌埠院围绕“超白化、超薄化、大尺寸、多功能”四个方向,以技术升级带动产业升级,以科技创新带动产品创新,不断强化玻璃的科技含量,提升玻璃的功能属性,通过科技加入光电、理化、热学、力学等特性后,玻璃发展的广阔空间被打开了。
“让产品真正地产业化,用产业化带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彭寿说。蚌埠院建立科技投入长效机制、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以园区形式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机制。他们运用市场化手段选聘职业经理人机制,为科研人员提供发展平台,让他们在项目上真正自主地实行项目课题管理,在机制上保障科研人员的主观能动性。
在深化改革方面,蚌埠院还以市场为导向,进行事业单位改制和公司制改制,建立规范化的公司治理体系;新建项目采用科技人员持股,进行股权激励;探索实行混合所有制,激发弘扬企业家精神。
蚌埠院依托合芜蚌自主创新示范区平台和蚌埠市的政策支持,建设了浮法玻璃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玻璃节能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平台;建立了以美国新泽西理工研发中心、德国慕尼黑研发中心、浮法玻璃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依托的百名博士创新团队。
勤勉不辍的领头羊
半个世纪前,欧美强国对中国进行技术封锁,中国玻璃产业一度非常落后,但这一历史已被改写。在中国建材集团的战略引领下,蚌埠院使得中国平板玻璃工业的现代化和中国浮法技术全面进入国际市场,填补了国内太阳能光伏玻璃、电子信息显示玻璃等工程技术的数项空白。
“我是看着蚌埠院一步步成长起来的。”彭寿说。
一年365天,彭寿有近270天穿梭在世界各地。有一次他出差到美国,下台阶时不慎摔了跤,当时症状不明显,紧接着一个接着一个地开会座谈、交流、谈判,忙得一塌糊涂,他没有感觉到哪儿不舒服。返程时,在飞机上,突然感觉手动不了,到医院检查才知道手臂骨摔坏了。
正因为这股干劲,和彭寿一起干事的人很容易被感染。浮法玻璃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特聘专家夏申江博士,最初与公司签订了3年合同,合作快到期了,他给彭寿发了条信息,“彭总,我们的合作已经到期了,但我希望能继续延长,并且延长5年以上……”
谈到未来发展,彭寿信心十足地对记者说,在未来五年乃至十年,蚌埠院要打造一个以创新为核心、以新玻璃新材料为主业,从科技研发到设计到产业到资本的科技型集团公司。“我们的目标是到2020年产值500亿元,利润50亿元;到2025年,我们会是一个千亿级以上的、在全球主业非常突出的科技型企业集团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