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最大的海外投资计划6月初被力拓董事会主动否决,这个时点恰好与4年前中海油发起竞购美国石油公司尤尼科相重合。一个40天破局,一个4个月告吹,其结局何其相似。只是,中海油竞购时的政治喧嚣如今被代之以更加淋漓尽致的商业手腕,但这仅仅是表面而已。 此番中铝更像是一个被借力的工具,在力拓最困难的时候以溢价收购的方式伸出援手,在随后的全球经济危机中损失惨重,而后又继续加码收购。然而,力拓对此无动于衷,冷静得乃至绝情,渡过难关之后将中铝毫不留情地一脚踢开,足见其"诚信"与"诚意"不过是商业利益的道具罢了。与当年中海油放弃等待美国审查果断退出竞购不同,中铝此番尝试等待,不料竟成了送给力拓喘息的机会与翻盘的筹码。两家国企,一样受伤。 交易受挫的争议很多,核心是中国企业投入巨资能否得到相应的话语权。答案是否定的。中铝董事长熊维平一句"我们完全控制不了",道出了这家企业的全部无奈。董事会是公司的权力核心,中海油董事会早在竞购之初,有一半席位让位于外国人。洋独董们和西方中介机构长袖善舞"国际规则",主导了董事会话语权,致使收购坐失良机。而此番中铝花了比中海油更多的钱,据说只能得到15人董事会中的两个独董席位,还被要求让出一席于澳籍人。难道中国公司是傻瓜抑或外国独董是白求恩? 尽管力拓单方面宣布中止交易,中铝可以得到1.95亿美元分手费,但据说还不够中铝支付融资银行的手续费。市场专业人士把疑问集中到了收购方的财务顾问身上:像违约金低至1%这样明显缺乏诚意的意图,中铝缺乏经验可以理解,经验老到的投行没有发现就显得很不正常。据说早在中铝最初宣布聘用财务顾问时,业界就曾出现一波争议,因为华尔街某著名国际银团在担任中铝顾问的同时,也是力拓的联合经纪商。尽管做了某些相应的技术变通,"为什么对方总能发现中国企业的漏洞,而中国企业却总是无法找到应对的措施?"这确实是很多人的疑惑。同一家投行担任交易双方的财务顾问,无疑让其有了上下其手、翻云覆雨的便利,而在交易终止后,该机构又迅速担任两拓联姻的债券承销商,从而可以赚取一笔更多的佣金。来者通吃,可见上述质疑绝非无端。 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这些年中国大手笔的海外投资几乎无一例外都选择了知名的国际投行担任财务顾问,然而几乎也是无一例外都遭受了巨额损失,有的甚至一度损失超过95%。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此番全球性经济危机罪恶源头的共同指向也是华尔街的"诚信"。 有不少评论把问题的根源归结到中海油、中铝的国有禀赋上,这未免显得牵强也站不住脚。真正的困惑在于,许多中国国企老总不惜重金每每热衷于到灌输西方理念的工商管理学院去拿MBA、EMBA,面对投资人也总少不了那种好大喜功、激情澎湃的豪言壮语,学费交了一票又一票,为什么却羞于审视和剖析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真实而重大的案例。值得注意的是,类似的事情在中海油竞购中已有先例,只不过表现方式不同、账面状况不为外人道而已。现实无情地证明,中西方商战中唱着"我和你,心连心,同住地球村"的,说不定潜台词正是西方嘲笑中国的笑话:"此地钱多、人傻、快来!" 中国国有企业海外收购缺乏的不只是雪佛龙和力拓们的商业禀赋,还有它们的谋略、技能和绝情。这让我们有必要认真回顾研究中海油竞购4年以来走出去的典型案例,进一步看清楚自己是怎么被绊倒的。如果这些花费了巨大代价换来的宝贵案例仅仅因为某些个人的"面子"而被束之高阁,至今不足以训,那么,可以预见,中铝式的覆辙决不会是最后一个,中国企业既丢"面子"又失"里子"的事情不可避免仍将重蹈下去。诚如国内外专家们的呼吁:"中国‘走出去’国家战略的制定者们确实有必要使自己的思维复杂化一点了,否则中海油和中铝这类交易的学费还会无休止地交下去。"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
门窗幕墙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
门窗幕墙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
门窗幕墙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