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无论公私、从上到下,大家都习惯在各自拥有业权的地块边界上筑围墙。围墙修起来后,就必须造门,好让人进出,所以门和围墙是孪生的建筑系统。然此门非彼门,围墙上的门是一座独立完整的建筑,有别于今天我们出入建筑物或房屋、随手开关的门扇。长城上的门叫“关”,是国防要塞,仿如国门,故有“闭关锁国”一词,山海关称“天下第一关”,嘉峪关则号“天下第一雄关”,唐诗有名句“西出阳关无故人”、“春风不渡玉门关”;城墙上的门叫“城门”,如北京正阳门,南京中华门,苏州盘门等;宫城上的门叫“宫门”,如北京皇城天安门、紫禁城午门;官署围墙上的门俗称“衙门”;寺院围墙上的门叫“山门”;民居围墙上的门叫“宅门”。
如果你去游览孔庙或宗祠,可能会见到“礼门”、“义路”一对左右分立的门牌。不错,门在过去具有礼仪的功能。《孟子》言:“夫义,路也;礼,门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门也。”传统建筑遂有所谓“门堂之制”,规定厅堂、宫殿一类的重要建筑物前,必须立门。古代“天子九门”之礼,即天子起居的寝宫前,设门九道,以示天子的尊贵。这九道门由内至外依序是“路门”、“应门”、“雉门”、“库门”、“皋门”、“城门”、“近郊门”、“远郊门”、“关门”,每一道门的名称均含有特别的意思:
“路门”其实是出入寝宫的大门,天子出门要乘车,故名路门。《周礼》云:“百夫有洫,洫上有途;千夫有浍,浍上有道;万夫有川,川上有路,以达于畿。”畿指京畿,天子直辖之范围;路为最宽广、最高级的交通主干,容三轨乘车,可供天子出巡;而道容二轨,途仅容一轨。因此寝宫又称路寝。应门意为天子临门听政,回应臣民。
“雉门”是举行典礼的地方。雉门旁有观,《春秋公羊传》记载“……雉门及两观灾。”观为成双成对、左右分立的高楼,用于观望、侦察,又名阙。《尔雅.释宫》云:“观谓之阙。”天子端坐时,左右有侍从站立,手持野鸡尾制的扇,叫雉尾扇,是朝廷的仪仗之一。
“库门”象征国库,有富足之意。《礼记.曲礼》曰:“君子将营宫室,宗庙为先,库为次,居室为后。”
“皋门”即王宫的正门。皋字通“高”,亦通“鼓”。传说古代宫门外悬有“谏鼓”,供准备面谏君王的臣民敲打,通知宫内。
以北京故宫紫禁城为例,皇帝的寝宫干清宫外,有干清门、太和门、午门、端门、天安门、大清门(已毁)、正阳门(即前门)。
与城墙相连的关门、城门、宫门,均筑有坚固密实、广阔深厚的城台;门洞开在台的正、背两面;台上设高楼,曰“门楼”,气势雄伟。据古建筑专家傅熹年研究,唐长安城的南大门“明德门”东西宽约五十六米,南北进深约十八米,门上有体积相若的楼,门楼屋脊距地面约二十多米高,其壮观场面令人为之神往。北京天安门则更宏大,台宽一百二十米,楼高近三十五米。
与围墙相连的门,就皇室、王府、衙署、寺院而言,一般采用阔度为三至五开间的殿堂式建筑,隆屋重瓦,显得格外庄严。至于民间建筑,包括宗祠、第宅及园林,形式多样,常见的有门厅、门道、门户、门洞等几种,阔度为一至三开间,或朴素文雅,或精雕细刻,各施各法。门厅是一座完整的建筑;门道上有屋顶,左右有显着的柱或突出的墙;门户是在墙壁上开一个门洞,门楣上方以屋檐作装饰;庭园门洞多不设门扇。老北京胡同有广亮大门、蛮子门、如意门、垂花门、窄大门等;江南流行水磨青砖镂花门;徽州常见牌坊式大门;园林的门洞有圆形、半月形、八角形、六角形、梅花形、海棠形、如意形、莲瓣形、贝叶形、葫芦形、银锭形、瓶形等,可谓“五花八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