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即将过去。对大多数木门企业而言,这是一个“艰难年”,增速下滑,经营压力明显增大。但对于部分木门企业而言,这又是一个“机遇年”,行业正在走向理性与规范,“弯道超车”机会来临。于是,木门企业呈现出诸多形态,有的死亡,有的萎靡,有的迷茫,有的磨刀霍霍,眼前一片明亮。
环保已成为新常态
大环境方面,要说这几年让木门企业最有感觉的事,当属环保行动。首先必须得说,环保行动是好事,以损害生存环境为代价的发展不是真发展,是慢性自杀。所以,站在大局角度,环保必须支持。但站在企业经营角度,难免有些人感到不好接受或难以承受。这有几方面的原因——习惯了只管生产不管环境的经营方式,突然要在环保方面投入费用,让一些人不爽;监管部门工作尚存在不足之处,一刀切、朝令夕改、部分做法和费用的合理性令企业置疑;一些企业规模过小,无法承受环保设备的投入;一些企业的收入来源就是“非正规经营”,一旦堵住其非正规经营渠道,其利润空间就完全丧失。
环保行动初期,尚有企业心存侥幸,以为“风”过了一切照旧。时至今日,相信所有人都已明白,环保是国之大计,不可能半途而废。也就是说,环保,已成为新常态。
在这样的背景下,只有愿意、也有能力承担环保方面投入并达标的企业,才能继续在行业里存在。无形中,这实际上是在经营理念和规模能力上设置了“准入”——要么转变思想、升级工厂,要么退出行业。
增速放缓分化加剧,情绪受“房地产不景气”影响大
从木门企业反馈看,整个木门行业增速确实有所放缓,但也有企业表示,订单多到了忙不过来。从这点来看,行业洗牌进程加剧,分化现象明显。
2018年年初,很多木门企业就情绪极度低落,甚至出现恐慌——较往年同期订单少。当时有行业人士分析,这与2018年春节比2017年春节晚,很多装修工程尚未开始有关,“五·一”后就会改观。事实上确实如此,年初的市场“恶相”并未延续多久。
但低落和恐慌情绪是会有残影并容易被放大的。尤其当环保、安监、结构性改革和贸易战产生接续和叠加时,恐慌与消沉更容易积聚和放大。所以,就行业总体而言,2018略显沉重。
但回头看一看想一想会发现,木门行业多少有些自己吓唬自己的味道。首先,贸易战似乎与中国的木门行业没有直接关系。其次,结构性改革,也不是木门这种生活家居制品的扼杀者,如果说有些关系,是结构性改革和房地产的关系。
不客气地说,房地产成为一个国家的支柱产业是不正常的,房子成为一种炒作的对象是不正常的,中国的房价,也是不正常的。房价是否会降我们不知道,但将支柱产业从房地产向其他产业转移,是未来趋势。所以,从一定程度上讲,房地产降温是必然。但这种房地产降温,也不必然就是木门行业寒冬来临的依据。道理不难理解,木门市场不只是新建楼房,中国有大量房屋存在第二次、第三次装修需求,中国也有大量的存量房存在,这些都是木门的直接市场。要说受房地产兴衰影响最大的,是以工程为主的木门企业,除房地产项目减少带来的订单缩减,可能还会承受来自房地产商的垫付资金压力。
木门行业的增速放缓,也并不意味着寒冬来临。一个从无到有的行业,经过初期的高速发展后,必然会迎来调整和洗牌。行业趋于规范,具备一定规模和有自己独自特色的品牌,市场份额将逐步加大,加上其他行业高水平、高质量运营方的跨界,规模过小、运作不利的企业将面临出局。
这是每个行业都会经历的过程,其他因素,不过是加快或延缓这一进程而已。环保和安监所起的作用,也不例外。
不难发现,那些在别人订单不饱和情况下订单激增的企业,无不是正规经营,品质、服务良好,且品牌运作非常好的企业。由此可见,要想在这个过程中存活下来,只有让自己的经营更规范、更专业,别无他途。
全屋定制这个蛋糕好看不好吃
说到专业,就不能不说说“全屋定制”。有时候觉得,全屋定制更像是木门行业给自己挖的坑,这个坑,着实坑了一批木门企业。
对消费者而言,全屋定制好不好?肯定好。一站式购物,省事。同一品牌同一批次定制加工,风格统一。问题是,有多少木门企业能够对所有家居木制品的生产都专业?
有的企业为了增加客单值,甚至为了搞噱头,打出了“全屋定制”;有的企业被经销商逼着,上了全屋定制;有的企业,则是跟着别家企业和行业舆论上了全屋定制。结果是,质量不过关,投入大产出少,甚至影响了主业声誉。到头来,到底什么是“全屋定制”,定制到什么程度算“全屋”,恐怕没多少人可以说得清楚。最终的答案也无非是——增加品类。
所以说,木门行业突然刮起的“全屋定制”风,其实就是“增品类”。能力不足的企业大量存在,作用无非是搅了那些能做高端定制的企业的局——满天满地的“全屋定制”,消费者根本搞不清谁家能做到什么程度。
从全屋定制这件事,可以看出一个企业是不是喜欢浑水摸鱼,也可以看出一个企业的定力。喜欢浑水摸鱼的,必定是行业的“混子”;定力不足的,必定是无头脑经营——动不动就跟风,把自己累得要死要活却没得到好。
相比之下,一些企业并不在意是否有“全屋定制”的名,而是以为消费者提供最优质产品、感受和服务为目的,以木门为中心,在自己能力范围内适当进行品类拓展,不但巩固了木门主业,拓展的品类进一步为用户提供了良好的体验,在收益和品牌发展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所以说,全屋定制这块蛋糕很好看,但却不那么容易吃。更多时候它是一个“坑”,除了暂时性的坑一坑市场,扰乱下行业,最终的结局,很可能是把那些浑水摸鱼和无头脑经营者“坑”出行业。
智能制造风起云涌
2018年,木门行业比较热的另外一个词是“智能制造”。
其实严格来讲,木门行业的“智能制造”并无明确标准,只能说是一个方向和趋势。在木门行业里,利用新技术,对设备、工艺、管理不断进行升级的过程,都可以看作是向“智能制造”迈进,无非是步子大小,智能程度不同。在这个过程中,木门生产确实出现了诸多新东西,无论是设备和软件,都在减少人工、提高精度方面付出了很多努力,做出了很多贡献。
可以想见,先进技术和设备为木门行业生产和经营带来的品质提高与便利,是不可估量的。
不过,智能制造升级是一个渐进过程,各企业应该根据自己资金实力和经营需求正确对待,没有必要看别人有什么就着急上什么,以免过度升级导致的不必要财力支出和原有设备浪费。但时刻保持对行业、市场和自我生产需求的敏锐把握,以便在确定需要升级时及时适当升级,是有必要的。
“炼内功”意识增强
从中国木门技术联盟成员企业反响看,“炼内功”已成为共识。各企业一致认为,不管外围环境和市场如何,企业加强自身建设,在设计、研发、技术、工艺、服务上狠下功夫,为市场和消费者提供品质更优的产品、更贴心的服务,在任何时候都是正确的。“打铁还要自身硬”,行业由快速发展期进入调整阶段,竞争加剧,企业只有凭借自身实力,才能闯出属于自己的天地。
木门研发从注重外观向注重功能性转变
从产品看,中国的木门行业正在从“颜值”时代向“功能”时代过渡。
有人说,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的木门行业像中国的木门行业这样注重外观设计。这句话,有人听出的意思是“中国木门设计很好”,有人听出的意思是“中国木门过于讲求外观设计”。
中国的木门设计好与不好没有标准答案,每个人的审美不同。所以,我们谈第二个问题:中国木门过于讲求外观设计。更理性的说法是,中国木门在外观设计上投入的精力大于在功能性上的投入,而在外观设计上投入的精力,产出比却又不高。
为了外观设计,木门界的“设计师”们绞尽脑汁。但再怎么设计,也逃不脱一张门板的限制。所以,无论怎么努力,木门的外观设计也逆不了天。
与其用过多的精力关注外观设计,不如将目光聚焦于其密封、隔音、保温、防变形和便利等功能性上,毕竟门的首要功能是功能性,其次才是装饰性。而消费者对于装饰性的满足,通常只限于风格统一协调。
与过于注重外观不同,有的木门品牌则注重木门的功能性研发,而且这种现象有在木门行业扩散开来的迹象,功能范畴也在逐渐扩展。比如,原来功能性领域集中在密封、隔音,现在已向取暖、净化等领域拓展。
木门供应领域,也一直在为木门功能性方面的加强而努力。也因此,木门才不断在视觉、味觉、触觉、隔音、静音、抗菌、感应等方面不断取得进步。
品牌意识增强
每年年末,每个企业都要设定第二年的品牌宣传方式、力度。2018这个年末,最明显的感觉是,决定第二年加大品牌宣传力度的木门企业,比往年都要多。而且已有企业豪投过亿。
与其他方面可能是口号或仅仅是不落地的想法不同,品宣力度的可信性非常高,毕竟这是有预算支撑的。
之所以出现扎堆加大品牌宣传力度的现象,与木门行业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市场现状有关。原来是有货就不愁卖,慢慢地需要品质支撑,需要服务支撑,需要口碑支撑。而现在,到了需要再加上品牌这个支撑的时候——虽然相比一线品牌已有些晚,但很多企业是根据自己的销量、实力与发展规划拿捏的时间,对于他们而言,不是越早越好,而是恰当时才好。而现在,就是这个时候。
与平时的加大品宣力度不同,一些企业在这个年尾透露的力度可以说“非常狠”,明显是大手笔、砸重锤。
原因在于,从品牌知名度上讲,木门行业只有极少数处于一线品牌,大多处于二线。而从技术角度讲,处于二线的品牌,未必一定比一线品牌差,他们欠缺的,是品牌宣传。当行业进入洗牌期,也是行业二线品牌向前冲刺,进入一线梯队或者重新生成新的二线梯队的时候。这就像长跑,经过起跑和初期阶段,前一两名或两三名组成第一梯队,大部分选手组成第二梯队,适当时候,第二梯队中一定会有人冲出来,要么冲进第一梯队,要么和跟在后面冲出来的人组成新的第二梯队,这个梯队,既缩小了与第一梯队的距离,又领先于原来的第二梯队。
从目前情况看,2019年大概率是木门行业品牌新格局开始孕育的初始年,谁先起步,谁力度大,谁将率先胜出。当然,胜出是关键,能不能保持住,更是关键。
结语:
2018年有点小糟心,但还不算太坏。2019年怎么样,我们不做预判,一切让事实来说话。木门企业需要做的,是稳住心,正规经营,摒弃暴利思维,把品质、服务和品牌运作放在第一位。
最后,借用华为的两句话结束本文:
华为从不追求当期利润最大化,保持对未来的持续投入。
不盯着客户口袋里的钱,才能把钱赚进自已的口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