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窗幕墙网】时光荏苒,日月如梭。回顾2018年防水行业市场,可谓喜忧参半。
行业经济效益明显提升
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1~10月份,781家规模以上防水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为1028.3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5.5%,比去年同期增加3.4个百分点。
据中国建筑防水协会预计,2018年,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将达到1200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3.3%。
面对房地产市场增速放缓的压力,防水行业延续了去年增势,市场规模快速增长。这得益于高铁、地铁、机场、水利设施、管廊等大规模的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给防水行业带来的商机。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原材料成本也在不断上升。从2018年初至10月,沥青价格一路飞涨,从不到3000元/吨,涨到近4300元/吨,一举创下近4年来新高。沥青作为防水材料用量最大的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对生产企业造成巨大的成本压力,极大压缩了企业利润空间。
此外,HDPE、聚酯切片、丙烯酸等也都在年内创出近年新高。
因此,在与行业人士交流的时候,多名企业家表示,企业的销售份额增加了,但利润却增长幅度不大,这是一个值得观察的问题。
要警惕高水平产能重复建设
近三年来,由于环保的压力,很多防水企业不得不搬迁,建设新的生产基地。有了新基地,肯定要上新的生产线。
据中国建筑防水协会统计,仅2015~2016年两年,行业引进各类防水卷材生产装备30多条,已超过1985~2015年改革开放30年我国引进生产线总和。
2018年,东方雨虹青岛、濮阳、唐山分别引进自德国克劳斯玛菲、美国阿迪、意大利BOATO等先进工艺装备和智能化控制系统的生产线,或开始投入使用,或开工建设。8月,科顺南通工厂引进意大利Boato生产线的第一批合格卷材入库;8月18日,辽宁大禹重庆长寿生产基地正式投产;9月,雨中情泰州生产基地进口意大利纳迪尼的沥青卷材生产线调试成功;10月,宏源防水第5条阿迪生产线在东北生产基地成功投产;12月,蓝盾华南生产基地引进的行业首条意大利进口欧利来全自动数字化多功能卷材生产线……
此外,三年来,还有很多防水企业新上了国内的防水卷材生产线,保守估计至少有一两百条。
这一方面是好事,说明大中型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在不断提升,行业产能升级取得重要成果。但同时从侧面又反应出一个问题,那就是产能过剩。
根据工信部最新的《建筑防水卷材行业准入条件》,新建和改扩建改性沥青类(含自粘)防水卷材项目单线产能规模不低于1000万平方米/年,新建和改扩建高分子防水卷材(PVC、TPO)项目单线产能规模不低于300万平方米/年。
防水行业防水卷材生产线开工量严重不足的弊病已存在多年,似乎业内已经视若无睹了。
实际上是,绝大多数防水企业的营销能力与他的生产线设计产能是不匹配的,导致生产线有一半的时间是处于闲置状态,这是极大的浪费。
从目前看来,行业需要警惕高水平的产能重复建设。
当前防水市场已经趋近于饱和状态,市场增量条件变化复杂,防水产业的发展走势或发生变化。在产能过剩的背景之下,行业市场竞争的残酷性会进一步加剧。
品牌集中度进一步提升
据媒体统计,防水行业的东方雨虹、科顺股份、苏州建研院、凯伦股份、飞鹿股份等五家上市企业2018年前三季度总营收123.13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3.70亿元。
而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1~10月份,781家规模以上防水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为1028.31亿元。前三季度应该在900多亿元。
由此可见,五家上市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在百分之十以上。在资本的助力下,防水行业第一梯队和第二梯队之间的市场占有率差距在逐步拉大。
相对其他传统的建材产业,防水行业的利润并不薄,因此在业内企业积极扩张的同时,不少行业外的大型企业也嗅到了发展的“新生机”,争相跨界防水行业。
2018年年2月12日,株洲飞鹿8800万元收购湖南耐渗塑胶工程材料有限公司100%股权。
2017年年底到2018年,一年时间内,三棵树宣布在安徽明光、四川邛崃、河北保定、福建莆田自建四个防水材料生产基地。
2018年12月12日,三棵树宣布拟以2个多亿元现金方式收购广州大禹防漏技术开发有限公司70%的股权,正式进军防水行业。
从资金实力和品牌影响力看,这些大品牌拥有一定优势。随着“跨界大鳄”以及行业龙头企业加快扩张步伐,提高行业集中度的同时,也使得中小企业面临极大的压力。
行业生态需要修复
竞争激烈、需求增速放缓、产能过剩,防水行业要如何应对?
目前防水行业存在的主要矛盾表现为:一是品牌产品与假冒伪劣、非标产品间的矛盾。二是社会日益增长的品质需求与行业有效供给不足间的矛盾。
我们已经拥有世界领先的防水卷材生产设备。非常遗憾,这些造价几千万的先进生产线生产的依然是偏重于高能耗、低附加值防水卷材产品,有的甚至是非标产品,导致我国建筑渗漏频发的现状并没有得到根本改观。
2018年11月8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官网通报建筑防水卷材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结果,结果显示,本次共抽查了124家企业生产的124批次建筑防水卷材产品,其中,有13批次建筑防水卷材产品不符合标准的规定,防水卷材产品不合格率为10.48%。
放眼望去,很多企业到现在还保持着传统的竞争思维方式:低价竞争、生产非标。
在下游需求进一步萎缩、全行业产能进一步扩张带来行业低利润的现实前,部分企业发展所依靠的中低端产品单一、附加值不高、竞争力不强,越来越难以支撑起庞大的公司规模、员工数量带来的包袱,使得企业在产品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甚至最基本的环保设备改造方面都步履维艰。
在此背景下,2018年5月份,中国建筑防水协会在上海召开了第二次会长工作会议,研究了行业发展对策,达成了发展共识。“共识”从行业现状出发,坚持新的发展理念,提出了“深化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淘汰落后产能和非标产品”“促进行业价值回归”“促进行业重组整合”等19条举措。
同年12月的防水年会上,中国建筑防水协会秘书长朱冬青更提出,“我们要构建行业全产业链质量提升。全面淘汰落后产能和非标产品,坚持绿色发展和创新战略,强化产品质量安全,深化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整合重组,加强行业自律。行业今后将加快制定顶层设计、打开需求侧天花板,为行业提供新动能。推进建筑工程标准和质量提升,加快编制全文强制国家标准《建筑和市政工程防水技术通用规范》,提高防水设计使用年限、防水设防要求及防水定额标准和工程造价,扩大市场高品质有效需求。推动建立防水工程质量保证期制度,鼓励优秀企业率先公开承诺产品质量和工程质量保证年限。不断探索建立防水工程质量保证和保险机制,培育一个以市场调节为主的公平竞争市场环境。正视全产业链质量提升的短板施工服务,建立一支职业化的防水工队伍。创新行业发展,提升行业价值,修复行业生态,规范行业秩序,全面开启高质量高效益发展新局面。”
全产业链质量联动
值得庆幸的是,尽管我国经济正在面临下行压力的挑战,与防水行业密切相关的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业增速将趋缓,但我国经济基本面长期向好的趋势不会变,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国家对绿色建筑、海绵城市、地下管廊、水利设施的大力发展,防水都是其重要的基础功能,也能从中受益。
行业的增长也加速了社会资本进入防水产业的步伐,这也有助于加快产业的转型升级。
在规范整治行业发展环境、全面深化产品质量的同时,要注意的是,防水材料只是一个半成品,产品的质量提升是有天花板的,如何提高防水工程的质量是一个更大的命题。
随着住建部工程建设标准体制改革方案的推出,建筑防水行业开展了提高防水标准的研究,为我国房屋建筑防水工程标准的全面修订和工程质量的全面提高奠定了基础。
此外,行业还可以努力推动建立许可证获证企业备案信息公开制度和企业质量自我声明制度,推动质检主管部门和建设工程主管部门建立质量失信“黑名单”制度,只有全产业链的质量联动才是提高建筑防水质量的最终出路。
新时代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对防水行业提出了新要求,防水行业需要全面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同时优化升级要素结构,推动生产效率提升。另外,激发科研创新活力,推动行业的动力变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从一个防水大国走向一个防水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