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窗幕墙网】引言:耀华老领导张景焘撰写了《我国平板玻璃工业发展历程及历史沿革》一文,向大家介绍了我国玻璃发展的历史、现状和方向及耀华在平板玻璃发展过程中在行业内所处的地位。
老领导在耀华工作多年,退休后又在中国建筑玻璃与工业玻璃协会工作13年。此篇文章,高屋建瓴,饱含对耀华的深情,对玻璃行业发展深入思考,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当前,正值百年耀华转型、升级、发展之际,耀华集团党委正在谋划耀华未来发展方向和退城进园工作,此文值得大家认真研读,深刻体会,让我们站在行业发展的角度,共同思考耀华发展的未来。
祝老领导身体健康,生活幸福!
耀华集团党委书记、总经理 吕应成
▲图为作者上世纪末出国考察照片
一、我国平板玻璃工业发展历程
我国是制造玻璃的文明古国。回首历史,我们可以将中国玻璃工业的发展追溯到十四世纪末期。但在1903年之前我国所用的平板玻璃基本是从国外进口的。自1903年张骞与许鼎霖等开始筹建以“吹筒法”工艺生产平板玻璃,在110余年发展过程中我国平板玻璃实现了四次大的跨越:一是上世纪初至解放前夕,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跨越。典型标志是1903年张骞等人以“吹筒法”生产平板玻璃和1922年耀华引进“弗克法”机制窗玻璃;
▲图为1933年耀华玻璃厂全景
二是解放后的30年,主要体现在“全面布局和广泛研究上”。由解放初秦皇岛、大连、沈阳三家玻璃厂,又新增了上海、洛阳、株洲、兰州、昆明、蚌埠、杭州、厦门、宿迁等玻璃厂。
▲图为1954年毛泽东主席视察耀华
典型标志是“洛阳浮法工艺技术”研制成功;三是改革开放后的30年,我国平板玻璃工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平板玻璃总量从1978年1784万重箱,到2011年7.85亿重箱。典型标志是“浮法技术水平的全面提升”;四是从2012年开始,进入新时代,我国平板玻璃工业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启动了“第二代浮法玻璃创新研发”。进一步提高质量、增加品种、节能减排、开发新产品,拓展新领域;实现从追赶国际先进,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到进入国际先进水平和领先水平的发展阶段。典型标志是实施“二代浮法创新研发”。
二、我国“浮法工艺技术”发展阶段
我国“浮法工艺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以下五个阶段:一是自主研发,实现“从无到有”的跨越。从1963年至1981年,历经18个春秋,先后完成了“实验室研究”、“中间阶段”、“工业性试验”,1981年4月通过“国家级技术鉴定”并命名为“中国洛阳浮法”,成为与英国皮尔金顿,美国PPG齐名,世界公认的“三大浮法工艺之一”;二是改造“垂直引上工艺”,实现“由旧到新”的跨越。随着浮法工艺的发展与日趋完善,淘汰落后的“垂直引上工艺”势在必行,从1985年开始洛阳、秦皇岛耀华等共有20余条九机、六机“垂直引上”先后改为浮法玻璃生产线,提升了我国平板玻璃整体工艺技术水平,实现了“由旧到新”的跨越;三是通过攻关创新,实现“由低到高”的跨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浮法玻璃工艺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单窑熔化能力由300~400t/d,提高至1000~1200 t/d,原板宽从3.5~4.0m提高至5.2m,采用浮法工艺技术不但能生产普通用汽车玻璃、制镜玻璃以及各种加工用玻璃,而且能生产0.5~1.1mm超薄玻璃、25mm超厚玻璃、超白玻璃、在线镀膜玻璃等。
▲图为1995年“十七届国际玻璃大会”期间国家建材局林汉雄、王燕谋、张人为“三任局长”合影;
▲图为2006年张人为会长带队考察“欧洲浮法玻璃生产线”
▲图为2006年张人为会长带队访问英国皮尔金顿公司
四是参与国际合作,实现“由内到外”的跨越。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在印尼建成第一条300t/d浮法玻璃生产线,随后又向印尼、印度、伊朗和越南出口了4条浮法玻璃成套技术与装备,规模从500 t/d到1000 t/d,到目前为止在国外设计与总包的生产线有40余条,推动了我国浮法玻璃技术进一步走向世界;五是通过“二代浮法研发”向国际领先水平迈进。产品质量进一步提高、性能优化、功能提升、实现节能减排。浮法原片质量可满足高档汽车的要求,替代了进口,并先后开发了电子显示、超薄(最薄达0.15mm)、超白、太阳能领域(铜铟镓硒及锑化镉太阳能电池)等多项新产品,达到国际先进和世界领先水平。
▲图为乔龙德会长主持审查“二代浮法”研发项目
▲图为乔龙德会长出席“二代”浮法阶段性表彰会
三、耀华玻璃厂历史沿革
耀华是我国和亚洲第一家采用“机制平板玻璃”的工厂,已有近百年历史,是我国老的玻璃工业基地。
自1903年张骞等开始筹建以“吹筒法”工艺生产平板玻璃,并先后在湖北武昌、山东博山、江苏宿迁等地创建了平板玻璃厂,但因生产工艺落后,抵不过进口产品而先后停产倒闭。
耀华于1922年由周学熙实业集团通过引进“弗克法”先进技术而创办。1903年由比利时人哀米尔·弗克发明了“弗克法”(后称为“有石曹 垂直引上法”),该项技术问世之后,使平板玻璃制作工艺由“手工生产”跨入“使用机器大批量生产”的时代。1914年世界上第一座采用“弗克法”制作平板玻璃的工厂在比利时建成投产,之后欧美一些国家也竞相采用,我国也引进了该项技术。1921年达成“中比合资办厂”的协议,公司定名为“耀华机器制造股份有限公司”,1922年3月27日(后被定为“厂庆日”)在天津召开了第一次董事会,宣告“耀华公司”正式成立。从耀华创办到秦皇岛解放前夕,耀华经历了“中比合办”、“中日合办”和“官商合办”三个时期,前后长达27年之久。
▲图为1924年耀华厂照片
新中国成立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取得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耀华的各项事业也蓬勃发展,蒸蒸日上,成绩喜人。在原有“有槽垂直引上工艺”基础上,试验成功了“无槽引上工艺”,1979年建成“压延玻璃生产线”;1980年从日本引进“对辊法”成型技术;1986年列为国家重点工程的450吨级厂内第一条浮法玻璃生产线建成投产;与此同时先后从国外引进了玻璃钢波纹(平)板生产线、玻璃钢型材生产线;不饱和聚酯树脂生产线;中空玻璃生产线;水平钢化玻璃生产线和真空溅射镀膜玻璃生产线;1996年建成了代表当时行业水平的“浮法示范线”等等。
▲图为1980年从日本引进“对辊法”成型技术
▲图为:1987年从美国引进“真空溅射镀膜玻璃技术及设备”
▲图为从德国引进“冷端技术与装备”
自1985年以来曾获得多项行业及国家级荣誉称号,包括“全国建材行业先进(标兵)企业、全国企业管理优秀奖、全国设备管理优秀单位、国家技术开发优秀成果奖”七五“技术改造管理先进单位、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优秀企业以及“五一劳动奖状”等,1988年被国家列入全国经济效益高的500家大型企业之列;
▲图为中央领导给耀华颁发企业管理优秀奖;
▲图为时任国家主席杨尚昆来耀华视察
与此同时国家先后赋予耀华多项特殊政策。包括国家级计划单列企业集团、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财务公司和直接对外进出口权,给予“债转股”特殊政策,“耀华玻璃”被批准在“上交所”上市融资等。耀华的发展与国家及各级政府给予的政策密不可分。
四、对行业(企业)发展的几点感悟
1、从高速增长阶段转为高质量发展阶段
改革开放40年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史无前例的大规模经济建设为我国玻璃工业创造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行业发展取得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但与此同时由于发展方式粗放和不可持续,也产生了制约进一步发展的深层次问题。特别是普通平板玻璃近年来上的太多,发展过快,导致供需失衡,产能严重过剩。由于过来的无序发展和盲目扩张导致了资源浪费、市场恶性竞争,企业效益低下的严重后果。
为此我们应彻底摆脱“粗放”发展模式,不宜再扩大普通浮法产能规模,而应在“增品种、创品牌、提品质”上下功夫,化解需求与供给的矛盾,进而实现“转型升级,由高速增长阶段转为高质量发展阶段”,由“增量扩张向提质增效转变”,产品由“中低端迈向中高端”。
2、强化行业自律,化解产能过剩,改善供求关系
强化以协会为主导的行业自律。协会是联系政府、企业、市场之间的桥梁和纽带。通过行业自律建立公平、透明、公正的市场环境。应深刻理解“行业利益高于企业利益,企业利益寓于行业利益之中”的辩证关系,尊重市场规律,遵守行规行约,尊重价值规律。
彻底摆脱粗放的经济增长模式;严格控制新增产能;有效发挥规划、产业政策、标准的引导和约束作用;坚决淘汰环保不达标及低效产能,通过实施差别电价、水价、环保、税收等经济杠杆倒逼低效产能退出;充分发挥大企业作用,由大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整合市场。
3、转型升级与结构调整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面临增速放缓,需求不足,产能过剩。由于供给和需求不匹配、不协调、不平衡,导致低端产品严重过剩,而高端的有技术含量和市场竞争力的产品严重不足。企业急需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当前转型升级、结构调整的重点应围绕“优质、节能、绿色环保、功能化和智能化”进行。一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搞好现有生产线的改造升级,以适应新的产业政策和市场需求;二是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发展新型玻璃拓展新的功能。围绕发展“节能环保、电子玻璃、太阳能产业、特种玻璃等”开拓新领域,从“同质化”向“多元化、差异化”转型;三是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要在“研发、设计、咨询、规划”等产业前端和“流通、销售、检测、认证”等产业后端上下功夫,构筑完整产业链。
4、有效推进节能减排,实现绿色发展
平板玻璃行业属热工生产,号称“矿业+窑业”,对资源、能源依赖性强,环境负荷大,“节能减排”问题突出。平板玻璃年耗能约1000万吨标煤,占全国工业能耗0.5%,属耗能大户;年排放SO2、NOX近30万吨左右。近年来国家对环保要求愈来愈严,环境制约增强,节能减排力度不断加大。随着国家对环保要求的不断提高,自2014年以来玻璃熔窑烟气治理进入了“快车道”。大多安装了治理设施,但距全面有效治理和达标排放还有一定差距。要实现“十三五”节能减排目标(单位产品能耗降低10%,污染物排放降低30%),必须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搞好结构调整;二是实施生产全过程节能减排技术;三是继续做好污染末端控制技术;四是落实政策保障。
5、实施兼并重组,发展大集团
提高产业集中度有利于消化过剩产能,加快落后产能退出;有利于消除企业间过度竞争;有利于科技研发提升企业竞争力。
我国玻璃行业虽然总量居世界第一,但生产过度分散。据国际惯例,按前4家统计,CR4<30%为竞争型市场,CR4<50%为低集中度,50%80%为高集中度,按此衡量我国CR4不足30%;如按前10家统计也不足60%,属低集中度竞争型市场。同质竞争严重,抗风险能力弱,缺少技术及市场引领能力强,品牌影响力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行业领军企业。
我国“十三五”提高集中度目标为:“前10家浮法玻璃企业生产集中度达70%,有国际竞争力的知名企业3~5个”。要实现这一目标应重点做好:一是突破所有制限制,发展混合经济,积极探索和创新不同所有制之间的兼并重组;二是突破体制机制障碍,打破区域界线,实施企业之间跨地区兼并重组;三是探索联合重组的多种模式(即横向、纵向并购,大企业之间强强联合以及市场之间、研发成果之间的合作);四是强化政策支持。优化信贷融资服务,开展多渠道融资,实施税收优惠政策,帮助优势企业解决“并购资金难”的问题。
6、搞好“二代”研发,坚持创新驱动和人才培养
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改革给企业带来活力,创新给企业带来动力!创新可使老企业焕发青春!
进入新时代以后,单靠“市场容量”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了,必须依靠创新驱动走“差异化、精细化”的道路,企业才能有效发展。
“二代”浮法创新研发是我国玻璃行业转型升级、技术进步的重要支撑,代表着浮法生产全过程先进技术的集成和创新。其总任务是实现“一个目标、二个升级、三个飞跃”。一个目标即赶上超越国际先进及领先水平;二个升级即浮法玻璃行业整体技术与装备水平的全面升级,浮法玻璃产品质量和深加工率全面升级;三个飞跃即实现节能减排指标、经济技术指标、信息化管理水平达到国际先进及领先水平的飞跃。其创新研发的重点,一是传统产业升级换代技术;二是新产品研发;三是节能减排技术研发,促进企业向绿色低碳转型。
与此同时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大科技投入(达到大型骨干企业占比2%的要求)。因为企业竞争力的根本问题是人的竞争力,一个企业技术、产品、装备水平提升都要人来实现,如果一个企业人不行,企业肯定不行。企业应力争形成“产学研用”联合人才培养机制,推动各类创新要素,融合互动,不断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整体竞争力!
7、不断加大改革力度
企业改革应沿着市场化方向,不断促使企业与市场相融合。一是企业所有制改造,发展“混改模式”,形成所有者、经营者、员工共享的企业创富机制;二是促进管理整合和机制创新;三是资本运作及联合重组。常言道:资本运作解决钱的问题,联合重组解决资源问题,管理整合解决效益问题,集成创新解决技术来源问题。
8、从管理者到经营者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后,我国经济实施转型——由计划经济转向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企业主要领导,必须从繁杂的日常管理工作转向核心经营工作,由“管理者转为经营者”。对企业来说,“管理和经营并重”,缺一不可。管理是基础,通过管理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保证质量;而经营层面需研究新的商业模式、转型路径、价格策略等。作为企业一把手必须把主要精力放在经营上,要更加重视“企业发展战略的研究、制定和实施”。
9、重视企业文化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是企业的灵魂,没有文化就没有未来。企业应提倡“以厂为家”的文化,用“家文化”把大家紧紧凝聚在一起;企业党建工作也需高度融合“企业文化”。从历史看企业竞争的沿革过程:从原始的产品竞争,到技术竞争、营销模式竞争、品牌的竞争,最高层级是文化的竞争。一个重视企业文化的单位,企业职工一定充满朝气、团结向上,也一定是个讲诚信的企业,产品质量也一定有保证。“人才、品牌和企业文化”是企业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撑”。
▲图为2002年耀华建厂80周年俱乐部门前合影
▲图为九十年代初耀华升旗仪式
10、实施“走出去”,拓展国外市场,稳步实现国际化
目前我国玻璃行业虽有部分产品对外出口,以及对外开展设计、总承包等,但还没有像发达国家大跨国公司那样真正走向国际,实现全球布局。
行业“十三五”规划确定的国际化目标为:“第二代浮法玻璃技术装备进军国际高端市场;2~3家企业实现全球布局;国外营业收入达到总收入10%以上;国外平板玻璃产能达5000万重箱”。为实现上述目标,一是鼓励企业依托国内资本与技术,利用国外资源和市场,在国外布局新的生产能力;二是支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联合重组国外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的投资与经营,更好地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实现从产品输出,技术输出到资本输出的不断升级,稳步实现国际化;三是从政策上积极争取世界银行项目贷款、技术援助贷款,中国政府对外无偿贷款、无息贷款和优惠贷款等资金支持。引导大型优势企业走向国际。
特别是“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为企业“创新转型”和实现国际化提供了更大平台和空间,国家全方位的为企业“走出去”鸣锣开道,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二〇一九年三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