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一轮的博弈中,我国大型钢铁企业是否能够经受当前金融危机的考验,在跨区域重组中取得实效,现在还很难下结论。只有把《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落到实处,打破地区钢企之间、中央与地方钢企之间的界限,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联合重组,才能把我国的钢铁业做大做强。 今年以来,国内钢铁行业兼并重组出现了许多"近亲结婚"迹象。继今年三四月份宝钢以撤资方式退出邯宝钢铁之后,近日又传出宝钢重组马钢集团希望破灭的消息。另外,宝钢与包钢的谈判进展也不顺利。与跨区域兼并重组遇阻形成鲜明对比,各省市辖区内的重组浪潮已然掀起。 有分析认为,在本轮钢铁业重组浪潮中,由于地方政府心里都有一把尺子,加上中央钢企与地方钢企利益博弈乃国内钢铁产业顽疾,"近亲结婚"在所难免。据了解,除安徽省外,目前其他>其他>其他许多省份都忙着在各自的地盘内进行重组。如山西确立了以太钢为主导的省内重组方案,正着手筹建五大基地;陕西的做法跟河北建立钢铁集团方法类似,近日陕西省发改委透露,将在汉中钢铁、洛阳钢铁资源整合和龙钢集团内部重组基础上组建陕西钢铁集团。 近几年来,特别是去年以来,在华北、华东一些省市政府的主导下,山东钢铁集团、河北钢铁集团等几个大型钢铁集团在很短的时间内匆忙挂牌成立。这些兼并重组效率虽然很高,但行政主导的结果往往并不能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一方面,宝钢、武钢、鞍本等国内龙头钢企难以兼并重组外省市的一些钢企,妨碍了这些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另一方面,一些地方政府以行政意志推动成立的省内钢铁集团往往出现"整而不合"、"貌合神离"的问题。 实际上,地方政府推动的省内钢企重组与国家提出的提高钢铁业集中度是相背离的。大家知道,尽管我国是世界最大的钢铁生产国,但其产业集中度非常低,钢铁业前4名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不到20%,远低于其他主要钢铁生产国。现在,包括宝钢在内的几家国内大型钢铁企业已感受到世界钢铁业快速整合所带来的压力。权威人士估计,到2012年,包括阿赛洛米塔尔和美钢联两个钢铁巨头的年产量将分别超过1亿吨。而宝钢要在目前2000万吨的基础上,年均增产4000万至6000万吨,才能与阿赛洛米塔尔和美钢联比肩,挤身世界钢铁业前列。 为此,今年2月份,国务院办公厅公布了《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鼓励宝钢、鞍本、武钢等三大央企在国内联合重组中发挥先锋作用,力争3年内钢铁业联合重组取得重大进展,形成若干个自主创新能力较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大型企业集团,使国内排名前5位的钢铁集团产能达到45%以上。根据这个规划,到2011年,全国将形成宝钢、鞍本、武钢等三个年产5000万吨以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大型钢铁集团;若干个1000万至3000万吨级的大型钢铁集团。 然而,由于此次宝钢重组马钢受挫,以及今年3月份宝钢以撤资方式退出邯宝钢铁,加上各省市排除宝钢、鞍本、武钢三家大型企业进行省域内钢铁企业重组,要全面实施《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将变得越来越困难。究其原因,是我国钢铁企业所有制不同,代表的各方利益均不同,中央企业、地方企业的利益和价值取向存在差异,因此,钢企在兼并重组的过程中,各地方在利益分配格局和政府职能转变上还难有根本性突破。 事实上,国家出台政策鼓励钢铁企业兼并重组,实现做大做强的目的,钢铁龙头企业如宝钢、鞍本等向外扩张的动力也很充足。 但他们的重组却常常无疾而终。不过,钢铁产业一向是各省市及地区的支柱产业,是地方财政的纳税大户,而我国现行的财税体制是"分税制"和转移支付制。一些地方政府不愿意失去对钢铁产业的控制权,他们往往通过行政力量施压,让本地区企业自行兼并重组,而不愿意让宝钢、武钢、鞍本等"染指"本地企业。一些地方甚至干脆通过行政指令将地方国资委控制的数家钢铁企业合而为一。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秘书长单尚华指出,钢铁行业的兼并重组要尊重市场规律,地方政府不应把兼并重组局限在省域之内,而必须着眼全国,支持跨省域兼并重组。鉴于钢铁行业兼并重组的任务很艰巨,先在省内启动也可以,但如果不能进一步推动钢厂跨省市、跨地区兼并重组,就很难解决行业存在的根本问题。 一个现实的问题是,当前,钢铁业重组如果不能走出"近亲结婚"的怪圈,地方政府不从大局考虑,我国钢铁业要做大做强可能功亏一篑。同时,如让这一趋势发展下去,钢铁行业将可能出现"高水平重复建设",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因此,如何提高我国钢铁业集中度,将是一个影响行业发展的大问题。在新一轮的博弈中,我国大型钢铁企业是否能够经受当前金融危机的考验,在跨区域重组中取得实效,现在还很难下结论。只有把《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落到实处,打破地区钢企之间、中央与地方钢企之间的界限,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联合重组,才能把我国的钢铁业做大做强。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
门窗幕墙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
门窗幕墙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
门窗幕墙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