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贾谊的《过秦论》中,有这么一句话:“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谈起秦始皇统一六国,许多人都将它归功于秦始皇的雄才伟略。然事实却是,从秦穆公重用商鞅进行变法,历经孝惠文王、秦昭襄王等六代君主的励精图治,秦国方才从偏居西陲荒凉之地的羸弱小国,成长为东出函谷关的一方霸主。可以说,秦始皇的成功,离不开先祖们奠定的坚实基础。
读史可以明智。大到一个国家,其崛起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小到一个企业,若欲传承百年,那么在接班人的问题上则必须选择有能力者而居之。
据国外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在美国,家族企业在第二代能够存在的只有30%,到第三代还存在的只有12%。而在中国,也有“富不过三代”的古谚。自上世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涌现出了一大批民营企业家。20多年后,随着第一代创业人渐渐步入知命之年、花甲之年,企业接班人的问题也日益突显出来。
成立于上世纪80、90年代的一批企业曾为整个行业的发展作出了无可否认的贡献。和许多民营企业一样,不少木门企业在完成了企业最初的资本积累后,不得不面临这样的选择:做强抑或衰落。第一代木门人正随着市场竞争渐渐老去,他们的继承人有的还在求学,有的刚步入社会,有的已“奔三”,老板们已开始考虑企业接班人的问题。只是这群自小物质生活条件比较富裕、没有像父辈们捱过苦日子的80后、90后们,愿不愿意接班、能不能扛起企业发展壮大的重任,成为他们的一个个心结。
父辈心态
希望接好班
“女儿比较懂事,听话,前几年也出国留了学。但她属于比较传统、保守的女性,在事业上没有什么冲劲,也不愿接我的班。儿子虽然没添什么麻烦,但做事毅力不够,怕吃苦,不愿意加班,喜欢玩车,喜欢那些一投资就见得到效果的短期行为……”,一位川门的老前辈坦露了自己的心声。
事实上,有不少的木门小字辈从小就目睹了父母一点点把企业做大的艰辛,也懂得每一次的收获,都非常地来之不易,也有经常利用寒暑假在工厂里打零工,对产品、车间的生产流程早已耳濡目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