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窗幕墙网】国内疫情进入常态化防控之后,各地经济争相复苏,在一系列刺激政策的推动下,中国经济恢复势头不断巩固。第二季度以来,尽管个别地区疫情有所反复,但整体来看,我国经济复苏的速度已经超出很多人的预期。现今,在国内许多城市,除了人们出门习惯佩戴口罩外,已经很少能感觉到疫情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大众普遍对未来经济发展持有乐观预期,疫情导致的负面情绪也在不断消散。
财新网7月上旬对22家国内外金融机构的调查显示,大多数经济学家对第二季度经济增长持乐观态度,认为第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速将由负转正,预测均值为2.6%,远高于第一季度的同比下降6.8%。国家统计局6月30日发布的6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也带来利好信号,较上月上升0.3个百分点,已连续4个月位于景气区间。与此同时,股市也持续走高,7月9日上证综指收报3450.59点,较6月30日收盘上涨15.6%,一时间,“牛市来了”的声音充斥市场。
不过,虽然全国经济整体复苏状况良好,但各地的复苏速度明显存在差距。在产业上,服务、消费、出口等行业的复苏情况也相对较为不佳。拿疫情最严重的湖北来说,第一季度经济重挫近40%,很难在短时间内由负转正,其结构性问题,还需假以时日才能解决。
疫情对各地的冲击力度不同,影响了不同地方的经济复苏水平,但造成这种差异的更本质的原因,可能还是经济结构的不同。一方面,不同产业结构应对冲击的韧性差异极大,行业间的修复能力、修复次序也各不相同,这给各地的经济复苏带来了分化。从本质上看,疫情带来的是一场外生冲击,需求、供给都受外部条件约束而被动下降,约束条件打开后,大多存在确定性改善趋势,而改善趋势的速度便体现了约束条件对行业的破坏性和行业自身的抵抗性。在工业领域,全国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从4月就已开始转正,像新疆、甘肃、宁夏、四川、陕西等以工业为主的西部省份,1-5月工业累计同比增速均已转正,特别是甘肃省,5月当月增长15.1%,增速比4月提高6.1个百分点,为2013年以来最高,这主要源于其以重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一厂拉动一城”的效应在这些地方尤为凸显。对比来看,在中小企业密布的东部地区恢复就明显偏慢,如民营经济大省浙江,1月到5月工业累计增加值依然为负。
另一方面,各地之间经济规模大小、经济发展阶段和层次,也是影响经济复苏速度的重要因素。从这个角度来看,部分中小城市因经济结构单一、人口数量少、经济开放性弱等原因,不仅在疫情冲击中受影响较小,在经济复苏中也“一骑绝尘”。在我国335个城市复苏指数排名中,儋州、那曲、果洛、林芝和烟台这5座城市如黑马一般“突出重围”,经济复苏指数均已超100%,其中儋州更是以271.62%的恢复情况遥遥领先。超100%的复苏指数意味着这些城市经济不仅恢复到了上年同期水平,甚至还在疫情之下实现了大幅“反超”。
相比之下,承载了众多经济复苏期望的22座千万级人口或GDP万亿级规模城市,除了广州复苏水平略居全国前列之外,其余城市复苏指数均在100名开外,北京和深圳更是在“GDP万亿俱乐部中排名垫底,仅好于疫情的“震中”武汉市。当然,虽然复苏指数排名靠前的基本都是中小城市,但排名靠后的也多数是中小城市,中小城市间呈现两极分化的态势,也体现了小规模经济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杠杆效应”。
归根结底,各地间复苏态势的不同,只能体现一时的差异,从长期来看,维持持久稳健的恢复态势才是取胜之道。目前,各地仍处于全面恢复期向分化期过渡的阶段,把握经济转型的历史性机遇,推动新基建、新能源、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实现弯道超车,才能真正踏上新经济发展的快车,实现跨越式发展。
(作者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