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几辆满载原木的卡车驶入绥芬河,引起业界的极大关注。因为这500立方米木材是由绥芬河龙江商联进出口有限公司于7月中旬从美国进口的。据悉,这是我市历史上首次从北美地区进口木材,此举打破了“俄材”的垄断地区,推动我市木材市场走向多元化。
对“俄材”的进口贸易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叶的中俄边境贸易,是基于两国资源和需求互补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些贸易企业在依托绥芬河口岸的同时,又开辟同江口岸,扩大与俄远东哈巴罗夫斯克边区、滨海边疆区的木材贸易,形成铁路、江运(阿穆尔江)、海运全方位的进口模式。自2005年以来,“俄材”进口数量逐年递增。
2007年以来,俄政府为改变以原材料为主的木材出口结构,不断提高原木出口关税税率,2007年7月起,将原木出口关税税率提高到20%,但不低于每立方米10欧元;2008年4月起又将原木出口关税税率提至25%,但不低于每立方米15欧元的标准。2010年10月俄政府再次通过禁止采伐红松的法案,致使俄远东地区特别是滨海边疆区的原木产量骤降30%。出口关税不断调整造成“俄罗斯材”价格水涨船高,对以“俄材”为主的贸易商及生产商造成很大冲击。
业内人士分析,虽然“俄材”以其高品质与得天独厚的地缘条件成为中国木材市场最重要的供应国,但从木材的品质与使用范围来说,并不是不可替代。近年来,很多新西兰“辐射松”已开始挑战俄罗斯樟子松的主导地位。此外,加拿大、澳大利亚、美国等地的“SPE”木材进口量也在逐渐加大。相对于“俄材”价格的不可控性,其他林业大国如加拿大、新西兰等国的木材政策则相对成熟。在这种形势下,不少进口商都把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原木进口市场,“龙江商联”经过市场调研,深入考察,慎重选择将公司的原木进口业务拓展到了美国和加拿大。
从长远来看,我国对木材需求量仍然持续增长。中俄两国因交通便利,加之俄罗斯也需将原木销售出去,双方的互补性和依靠性在一定程度上还将存在,企业对“北美材”的进口还处于量变过程中。但“龙江商联”对“北美材”提前试水,在“俄罗斯材”和“北美材”之间寻找平衡点,无疑释放了一个“信号”,那就是“俄罗斯材”并非不可替代,同时也标志着我市林木产业开始真正走向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