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崇祯是一个怎样的人,至今各种说法仍旧争执不休。不过按照现代管理学的观念来看,崇祯显然不是一个合格的CEO。
不愿为明朝的破产买单
一个不愿承担责任的领导不是好领导。崇祯临死之前留下遗言,说:“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大概意思就是说大臣们害得他忘了国。很多人对崇祯也报以同情,认为他少年执政的时候明朝已经是处于内忧外患之中,腐败横行,所以他只是“知其不可而为之”,失败在所难免。然而这样的说法能不能够为崇祯开脱呢?如果我们看一下史实的话,就会发现光归罪于下属是不够的。
崇祯在位17年,有人统计过,他换了50位内阁大学士(相当于宰相),14位兵部尚书。杀死或逼得自杀的督师或总督多达11人,杀死巡抚11人、逼死1人。这还都是直接死在他手上的,被他抓进监狱关押、殴打、间接逼死、战死、自杀、判刑的相当于现在省部一级的官员可能多达几十人。崇祯十四年,也就是亡国前三年,被关押在监狱里的具有大臣资格的官员多达145人,这个数字几乎是当时具有大臣资格官员的1/10。最后他更是把多疑过敏的症状推向了极端,说出了“满朝文武皆可杀”的名言。
一味节俭未必是好事
清朝编纂的《明史》中,崇祯相当节俭,他穿破旧衣服,变卖宫内的物品,自己用的器物都是木头铁器。他把全部的内帑都用来充当军饷,他宠爱的田妃墓葬里的金银器都是铜铁。有一次接见朝臣时,崇祯的内衣袖子露出来,袖口已经破烂了。他发现有大臣在盯着自己看,就不好意思地把那破衣袖往里塞。据说,这位大臣深受感动,流着泪说:“皇帝瘦而天下肥乃千古美谈,您一点都不要不好意思,您是在为天下人作表率啊!”
但是管理国家和管理家庭不同,一味俭省可能会带来别的问题。崇祯初年,为了节省国家开支,他下令大幅度地裁撤驿站,因为他认为驿站的存在,既使来往的官员揩了国家的油,同时还得养大量的驿卒。裁撤的结果是导致大批因失业而无法生存的驿卒纷纷加入了农民起义的行列,在这些默默无闻的驿卒中,有一个就是后来闻名天下的李自成。而崇祯裁撤驿站,据纺计,所节约的开支仅仅为30万两银子,大约相当于皇宫一个月的支出。由于他的小气,虽然常常想到要“恤民疾苦”,但是老百姓仍然赋税繁重,民不聊生。崇祯十三年,陕甘和河南等地大旱,饥民们甚至易子相食。崇祯接到各地官吏请开官仓济饥的报告不断,却不予理睬,把灾民都推到了李自成的起义军中。李自成攻入北京后,“查没的明廷内帑,就足够这个新政权两年以上的全部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