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城区九华乡外陈村是个掩映在竹林中的山村,村庄依山而建,一条小溪如玉带穿村而过。而就是这个仅有226户,人口632人的小村子,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在区林业部门的引导下,经几十年的发展已成一个竹器加工专业村,全年村民收入100多万元。
带来百万收入
外陈村有山林8296亩,其中毛竹4000多亩。7月30日,村支书龚元龙向我们介绍说,毛竹加工是村里的传统产业,村中有78户人家从事扫帚、箩筐、筅帚、衣裤架、簸箕和竹篮等竹制品的手工制作。
现年76岁的傅林财是典型的扎扫帚村民:“我扎扫帚已有30多年,加工制作衣裤架也有20多年了。”目前,虽然年纪大了,可傅林财的手艺依旧灵活。他说,自己平均每月能扎100把扫帚,一把扫帚的上门收购价是3.5元。就在前年,因为市区一家单位的需要,他夫妻二人在三天半时间内就赶出衣裤架1000多个,按当时每个0.25元的价格,一下子就赚了250多元。以前,他光做衣架,每年就有四五千元的收入。
村民苏培良则主要加工筅帚。“我加工筅帚已有十多年,刚开始一天只扎20只,一年也就只能扎六七千只,当时的价格为0.15~0.2元/只。”苏培良说,现在与妻子俩人最快时一天能扎100只,平时每天也能加工70只,平均一年能生产2万多只,一只筅帚的批发价是0.65元至0.7元,一年收入有1.3万元至1.4万元。他说,家中的5亩毛竹全是“自产自销”,即使是好的毛竹,每担毛竹也只能加工成150只筅帚。加工之余,苏培良还替杭州、嘉兴、上海等地的商家代收购筅帚,一年要收购筅帚5万只,赚的钱自然比以前多,也比以前顺当了。
57岁的赖银仙也主要加工筅帚。她说,一人一天能扎出三四十只,一天能赚20多元,再加上自己养山羊赚的钱,每年的收入可观。目前,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加工筅帚。龚元龙说,与苏培良一样的替商家代收购筅帚的农户,村中有四五户。村民傅林土是其中最大的代购商,去年替商家代收购筅帚10多万只。 龚元龙给我们算了一笔账:村里一年平均生产扫帚6万把,批发价为3.5元/把,零售价为4.5元/把;筅帚能生产100多万只,价格为0.65~0.7元/只;箩筐每年能制作450余副,每副能卖140元;再加上其他的竹制品,整个村子的竹器加工年产值100多万元。
毛竹加工趋向产业化
春节期间的一场雪灾,令外陈这个“以竹为生”的村子蒙受了不小的损失。为了减少损失,柯城区林业局决定在外陈村引进毛竹加工机器,发动农户进行毛竹拉丝、竹帘、竹席生产。林业部门组织了外陈村十几户加工户奔赴龙游等地考察取经,至今年4月份,村中七八户农户决定联营生产。他们投入十多万元,购进毛竹加工机器开始办厂。区林业局还对村民购买机器,采取50%的经费补贴,来促进加工户顺利投入生产。
联营户中,村民祝双土、苏三土是主要投资人。这天,我们在村头的毛竹加工厂房内,见到了正在忙碌的祝双土。他说,厂内有大大小小的撞机、打帘机和拉丝机等17台。“我们的毛竹加工厂是今年5月办起来的,7月初正式投入生产。”现有10个职工,2名是本村的,其余是从邻村茶铺村雇来的。
“他们拿的是计件工资,女工平均一天30元,男的50元。”祝双土说,现在生产销售形势良好,已运出去4卡车竹帘,价值2万多元。 “如果外陈村的机器化加工能进一步扩大规模,这毛竹加工的价值还可以得到进一步提升。”陪同采访的柯城区林业局干部说,让更多的村民参与机器加工,跑销售,实现种植、加工、销售产业一条龙,到时致富的就不仅仅是外陈村人了。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
门窗幕墙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
门窗幕墙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
门窗幕墙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