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窗幕墙网】为破解“建筑业污染和建筑工人紧缺”难题,近些年来,中央持续出台政策,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2013年以来,国务院及相关部委密集出台关于推广装配式建筑的政策文件,各省市也积极细化和完善政策措施。《经济参考报》记者近日调查发现,装配式建筑得到快速发展,新开工面积逐年增长,但与规划设计相比仍有差距,推广力度仍需加大,政府性项目难落地、装配式企业“吃不饱”、“假装配”蹭补贴等问题亟待关注。
新技术前景可期却难逃“成本魔咒”
盖房子就像搭积木,先在工厂把梁、墙板、叠合楼板、楼梯、阳台等“零部件”生产好,然后运送到工地现场,再拼装起来就成了一栋楼房。
《经济参考报》记者日前在湖北省最大规模装配式建筑示范工程——武汉沌口六村项目现场看到,建筑外墙外一台高约3米、宽约1米左右的升降平台,附着在外墙上的几条滑行轨道上,一分钟上下爬升5米以上。自2020年6月实现3天一层楼的速度以来,这个项目已有23栋主楼封顶。
沌口六村项目是武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的还建房工程,总建筑面积78万平方米,设计住房5686户,共29栋住宅楼,配有两所幼儿园和四栋商业楼以及配套附属建筑,项目装配率56.2%。中建三局绿投公司项目经理孙安锋介绍,使用传统现浇模式建设住宅,同样面积一层楼需要7天到10天的建设周期。装配式建筑大大提高了建造效率,该项目有望于2021年7月底全部交付使用。
中建三局一公司党委书记吴红涛介绍,最前沿的装配式建筑技术,最大限度地使用拼装式工业化成品,在外部拼接过后进行整体吊装,将现场施工和整体吊装穿插进行,大大地提高了效率。也就是说,装配式建筑的大部分构件在装配工厂生产,再运输到工地拼装。
“装配式建筑将是中国建筑房地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大有发展潜力,市场一片蓝海。”曾任住建部总工程师的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副会长陈宜明日前在武汉市一次论坛上表示,近年来,中央和地方纷纷出台政策支持装配式建筑发展。
不过,《经济参考报》记者调查发现,装配式建筑的实际推广落地效果并不明显。一些建筑企业持观望态度,不愿投资或采用装配式,多数业主单位则对装配式建筑“半信半疑”,缺乏实质性行动。少数企业虽然建有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但规模相对较小,产业集聚能力不够。
华阳国际设计集团副总裁龙玉峰表示,公司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进行行业调研时发现,现有装配式建筑中大多是政府投资的保障性住房和公共建筑,在商品房领域,大多数开发商都比较谨慎。中建三局绿投公司的一项调查也显示,仅有25%的购房业主对于装配式住宅有所了解。
为什么“叫好”的装配式建筑在市场上并不“叫座”?首先,装配式建筑建造成本偏高,业主不愿要,施工企业不愿用。中建科技荆门公司董事长谢俊勇给《经济参考报》记者算了一笔账,与传统现浇比较,装配式建筑施工虽然减少了内外墙抹灰、钢筋模板制作和砌墙的成本,但预制构件的生产、运输及安装成本却居高不下。
“一增一减算下来,装配式建筑成本每平方米要高出220元左右。”谢俊勇说,从目前的生产规模和运输条件来看,装配式建筑难逃新技术产品总量越少单价越高的“成本魔咒”。
生产企业“靠喂奶”规划落地“打折扣”
为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各地政府部门陆续出台系列政策,对装配式建筑企业和项目给予“容积率奖励”“资金补贴”“资金监管放松”“允许提前预售”“土地供应保障”“公积金贷款支持”“优先评优评奖”“金融支持”等方面优惠。然而,《经济参考报》记者调查发现,多数装配式建筑企业只能依靠与政府发包的一些保障房项目维持生产运转,无法完全“断奶”,走向市场求生存。
据统计,在湖北省96个装配式建筑应用项目中,多数是保障房、还建房、医院、学校甚至公厕,而占少数的商品房项目中,大多是装配式建筑生产企业自己开发的项目。中建三局绿投公司总工程师朱海军说:“那是因为生产构件库存无法消化,只有自己想办法了。”
即便如此,拿到政府投资的保障房等项目的装配式建筑企业,日子也不好过。朱海军说,装配式建筑行业整体盈利并不理想,有的陷入“产多赔多”的困境,一些工厂生产看似红火却基本没有盈利。
其实,装配式建筑市场供需矛盾突出。与业主企业“不愿采用装配式建筑项目”的谨慎态度相比,装配式建筑生产企业则大胆尝鲜,往往在看清政策风向标后,第一时间抢占新兴市场,造成了一边是“项目短缺”、一边是“产能过剩”的矛盾。
《经济参考报》记者了解到,武汉现有装配式建筑构件生产基地14家,PC构件总共设计年产能163万立方米,可装配建筑面积1600万平方米。而武汉市计划2020年新开工装配式建筑面积不小于400万平方米,力争达到450万平方米。
业内人士表示,这个计划即使落地,也只是用上了全市1/4的产能。而因为装配式运输成本较高,一般都是就近使用。
记者在武汉市美好装配式建筑江夏生产基地项目看到,这个占地120亩的构件生产基地上很少看到操作工人。现场负责人告诉记者,工厂“吃不饱”,外部订单不足,产品大多供集团内部使用。
而且,装配式建筑尚未形成成熟的产业链,很多处于“零星”“孤立”状态,规模化程度低,“内耗成本”高。陈宜明说,装配式建筑本应像工业产品一样,拥有完整的产业链,但现在却被规划、勘察、设计、施工、分包和监理等不同利益主体分开,出现很多扯皮问题。只有把这些生产环节组织在统一机制下,才能发挥装配式建筑的优势。
即使是“白纸黑字”的规划,落实起来也存在不少变数。按照湖北省规划,到2020年武汉市装配式建筑面积占新建建筑面积比例达到35%以上,其他市州也在15%以上或20%以上。而武汉市城建局数据显示,武汉市2019年新开工装配式建筑面积364.2万平方米,仅占全市新开工建筑面积的10%,2020年也仅计划开工装配式建筑400万平方米。据此测算,也未达到35%的规划目标。
武汉市城建局在一份对人大建议案的答复中表示,部分政府投资工程因成本工期限制、部分开发项目因特殊技术原因(如超高、规模小等)未严格采用装配式方式建造,部分远城区制定政策选取部分楼栋采用装配式,导致部分装配式建筑不能落地。
对此,湖北省住建厅也表示,湖北目前已有12个市州开始推广应用装配式建筑,建成42个产业基地,产能富于全省装配式建筑市场现实需求,但是也存在基地建设速度较快、产能释放不足、技术特点和优势不明显、技术管理创新不够等问题。
装配式建筑中许多环节的技术体系均有待规范。据了解,装配式建筑中普遍以灌浆套筒实心墙技术为主,对现场施工要求比较高,预留钢筋与套筒的对比、衔接最有难度。而在运输过程中,工厂制作好的墙面构件上的预留钢筋容易被碰撞弯曲。
武汉市美好装配式建筑江夏生产基地项目副总经理荣浩介绍,在建筑工地施工安装时,有的农民工会将部分已经弯曲、不好插入套筒的钢筋悄悄锯掉,从而留下安全隐患。
目前,有企业开始引进叠合剪力墙体系来替代传统的实心墙。钢筋在工厂生产时就已“植入”,不用后期人为插入套筒。荣浩说,这一技术虽好,但因其生产线投入成本高,技术体系配套政策不完善,工程预决算缺乏依据,国内厂商投入积极性并不高。
优惠举措“被蹭领”顶层设计需完善
近年来,在一系列优惠政策的支持下,装配式建筑行业进入快速增长期,装配式构件生产企业和装配式建筑项目数量与日俱增,规模不断扩大。但让人费解的是,这些装配式建筑项目中夹杂着不少“假装配”。
“用了一个装配构件就算装配式建筑。”谢俊勇说,很多所谓的装配式建筑项目,其实还是传统浇筑式建筑,只是在某一面墙或几面墙使用了一两件装配式构件而已,明显不符合国家规定的“装配率不低于50%”的要求。
为何非要挂上“装配式建筑”的名头?业内人士透露,一方面,地方政府可以完成上级下达的“新开工装配式建筑面积”指标任务,另一方面,开发商和建筑商可以享受到提高容积率、减免税收、贷款支持、优先用地等丰厚的优惠,甚至还可以拿到财政补贴和各项表彰。
“好政策被有些‘假装配’项目钻了空。”荣浩说,虽然各地都对装配式建筑的认定出台了相关文件,但在实际执行中还需从严细化。
此外,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对装配式建筑的认识不够,人为设置门槛和条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副主任文林峰说,一些大城市在执行环保检查时,将装配式建筑工地简单地等同于传统建筑工地,限制其施工。
“其实,装配式建筑在构件安装等环节上已经做到‘无尘施工’,不是他们想象得那样尘土飞扬、灰尘漫天。”文林峰说,她走访过的全国许多装配式建筑工地,都没有水泥沙石大量堆积,没有搅拌车轰鸣作业。
武汉市建设局在一份绿色建筑的考核通报中指出,对装配式建造方式的技术体系不了解、不认同,未形成正确的观念和认识,对装配式建筑的质量和安全性存在顾虑。政府投资项目装配式建造推进乏力;各区装配式建筑项目推进不平衡,土地出让环节把关不严。
荣浩说,他们在某市的一个建设项目,准备使用装配式建筑,其多次与当地建设局沟通,征得同意后,请设计公司做好了方案。但项目所在区政府负责人听说后,叫停了项目,要求改回传统现浇模式。
湖北省住建厅副厅长张泓日前表示,截至去年底,全省累计新建装配式建筑面积已超过2300万平方米,但相比全省超万亿元的建筑业产值规模,装配式建筑仍有较大发展空间。湖北将引导全省装配式基地科学布局,指导企业理性投资和缓解产能结构性过剩问题,推进装配式建筑积极、稳妥、健康发展。
多位专家建议,进一步完善制度设计,推动装配式建筑更快更好地发展。陈宜明认为,政府部门应主导整合研发力量,加大科研投入,尽快完善技术标准体系,为装配式建筑大规模推广以及向深度、广度发展,做好技术标准准备。
同时,多位业内人士也呼吁,推进装配式建筑项目“总承包”。文林峰建议,积极推行工程总承包模式,促进设计、生产、施工深度融合,加大环保政策支持,加快专业人才培育,组建一批新型建筑工业化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基地。
武汉市城建局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武汉市培育了中建三局、美好集团等一批具有装配式建筑工程总承包实力的龙头企业,但工程总承包的推进工作仍然缓慢。为此,武汉印发《装配式建筑工程总承包管理导则》,今年还将编制地方标准,推进采用工程总承包模式的装配式建筑项目占比逐年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