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窗幕墙网】宛平剧院是上海市“十三五”期间重大的文化设施项目之一,是复兴上海戏曲艺术事业、推进文艺创作和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为改善戏曲艺术演出条件,在原宛平剧院原址上新建具有上海地域文化特质和中国戏曲繁荣发展标志的戏曲专业剧场。目前,该项目已顺利完成并投入使用。
工程概况及设计理念
宛平剧院总建筑面积29281㎡,其中地上面积15853㎡,地下面积13428㎡;建筑占地面积3966㎡;建筑高度23.95m,台塔高度34.3m;地上5层,地下3层。项目地面部分为1个满足大型戏曲剧目演出的1000座专业戏曲大剧场,地下部分则是1个300座的戏曲小剧场。同时,还配有排演厅、艺术展览展示用房、艺术交流用房、艺术普及教育用房、管理保障用房、停车及设备用房等功能用房。
剧场功能布局秉承“空间灵活,互动体验,前区共享、后台紧凑”原则,将戏曲大剧场设置于地面层,利于布景装卸台的布置及疏导人流,将戏曲小剧场设置于地下一、二层,减少了两厅的互相干扰,丰富了入场的观众流线,同时为前厅进一步留出充足的体量,使其真正成为公众接触戏曲艺术的开放空间。前区四层设排练厅兼报告厅,配备伸缩座椅。三个演艺空间被共享的休息厅依次串联,休息厅内点缀园林景观元素,形成一条景观优美、空间丰富的垂直戏曲文化长廊,成为市民戏曲文化交流的绝佳场所。
在项目用地较为紧张的前提下,设计从中国传统合院建筑中获取灵感,将可建设范围最大化地围合起来,形成聚拢向内的空间格局。引入中国传统园林的造园手法,模糊戏里戏外的边界,将多个表演交流场所进行立体布局,将多重展示交流教育空间穿插其中,提供处处有舞台、层层可观演的复合空间,呈现立体化的戏曲园林景象,创造向内的开放建筑和复合的公共空间。
工程特色
1、“折扇”型幕墙凸显文化气质
作为上海传统戏曲表演的重要场地,宛平剧院立面宛如徐徐展开的中国折扇,不仅具备多重功能和优雅的外观,还呈现出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独特气质。主入口转角的玻璃扇面通透自然,能够展现内部戏曲活动场景,还可借助现代影像技术,将厅内的演出投射出来,成为巨形影幕。其造型犹如立体的中国扇面书画,婉转灵动、意境深远。
在狭小施工场地内,采用汽车吊、屋顶环轨吊、卷扬机吊升、升降作业平台车等多种形式,成功完成了大板块GRC幕墙、竖明横隐框架玻璃幕墙、不锈钢拉索幕墙的安装,实现了这一优美的设计。
2、声学理念先进,隔声隔振要求高
剧场为保证演出效果,对建筑隔声隔振也提出了较高要求。大小剧场等对声学要求较高的功能部位的建筑墙体采用双墙做法,即双层厚度各200mm的混凝土砌块墙体,中间空腔填充岩棉,关键部分填充厚度达400mm,墙体内外表面采用20mm厚砂浆抹面,保障观众的听觉体验。
针对设备基础、排练厅等易产生振动的位置,采用弹簧浮置混凝土板隔振技术,隔振效果优秀,能够保证演艺效果不受到影响。同时,项目采用隔声门窗,并在机房等需要进行隔音的房间使用隔声吊顶、墙面包隔声层,全面控制声学效果。
3、基于BIM技术的数字建造
为防止观众在观看表演时因净高不够产生压抑感,净高分析在剧院类项目中的应用是非常必要的。由于剧院项目往往结构复杂多变,常有变截面或者斜板等构件,观众席区域净高不断变化,无法在传统平面图纸内进行净高的有效检查。运用BIM技术进行净高分析能够有效检查出各区域的净高情况,并针对净高不足的空间进行及时调整。
大量机电管线、舞台机械设备、装饰吊顶等均集中在剧场舞台顶部及侧面马道上,利用BIM技术进行辅助机电深化设计,能够在三维环境下,将结构、建筑、机电、装饰等各专业模型进行叠加,并进行碰撞检测,对管线进行调整。BIM技术的使用不仅可以避免碰撞,而且还能进行更加合理直观的布置,有效提高安装质量,减少返工。
在进行现场结构交底时,部分节点标高较多,形体复杂,仅通过二维图纸难以清晰描述要求。BIM技术能够更加直观地展现建筑结构三维效果,对复杂节点深化和现场交底带来了极大便利。如B1-1F之间的乐池结构梁、板关系,通过三维模型展示其结构关系,使得交底更加清晰高效,能够有效指导现场支模工作。
4、全钢结构剧场
宛平剧院地上部分采用全钢结构的承重体系,在建设中使用了粘滞阻尼墙作为消能部件。粘滞阻尼墙由内外钢板和高粘滞材料组成,设置在建筑物墙体部位,不影响建筑物整体效果,消能减震效果好,且契合了工程的钢结构特色。
为了提高安全性、缩短施工时间,项目台塔屋盖使用了钢桁架整体提升技术,即大跨度钢桁架节在地面投影位置拼装形成整体,而后通过固定在高位的提升装置整体提升至原位进行安装的技术。
宛平剧院改扩建项目是上海第一个全钢结构剧场,是集演出展演、传承体验、艺术导赏和文化交流等四大功能于一体的上海戏曲舞台,将成为上海地域文化和中国戏曲繁荣发展的标志性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