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窗幕墙网】按照惯例,楼市有销售高峰,房企也有推货节点,这个节点被公认为“金九银十”。部分开发商即使在上半年有所保留,到了这个时候,也会倾力销售,冲击年度目标。
然而,就连强调“做好农民种好地”的龙头房企万科,尚有“活下去”“看天收粮”的感慨,足见行业环境风云变幻,有些情况确实难以预测。
现阶段的房企,或许就有“逢秋悲寂寥”的感觉。尽管它们加大打折力度,变着法地展开花式营销,但楼市仍少了许多项目销售的捷报,以往“金九银十”火爆的成交局面也不复存在,显得格外冷清。
在“房住不炒”的大基调下,楼市宏观调控政策频出,“稳”字当头,开发商凝视着业绩目标与资金链,加快资金回笼,而购房者驻足观望却已成常态。因此,金九银十显得成色不足,已不足为奇。
不过,“因城施策”下,部分城市似乎已经展开了救市的举措,前有限跌令,后有哈尔滨等各城市从供需两端的激励与松绑,再到央行“两维护”,释放着另一种市场信号。
金九银十“爽约”
金九银十,开发商开足马力,各个城市都在大搞降价促销,力度似乎比往年更大,其中有的是简单粗暴的打折降价,有的是变相让利,用花式活动吸引购房者。
但一部分消费者对于开发商这种真金白银式的假期促销,并未表现出强烈的购买意愿。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房子成交亦是如此。即便开发商开出“诱人”的单价,但只要购房者不去消费,成交便成空谈。
郑州楼市的新房成交情况恰恰证实的这种现象。国庆期间,郑州不少项目开启了降价促销模式,相比往年力度、规模更为突出。
其中,郑州一楼盘起初开盘均价在15000元-20000元/平方米左右,然而,在10月1日大幅下降2000元/平方米。此外,西三环的某项目从去年开盘的13500元/平方米降至11500元/平方米;郑州西四环某项目甚至开出了首付4万元的房子。
但今年黄金周的成交量,却是近三年的低点。机构数据显示,截至10月7日,郑州黄金周期间共计成交726套,成交量处于近三年最低水平,较2019年降低了44%,较2020年销量下降了63%。
实际上,放眼全国十一黄金周降价促销失灵的情况,郑州楼市并非个例。在楼市行情不错的滨海城市青岛、烟台、无锡,开发商也在不约而同的降价促销,但新房成交却难言理想。
而一线城市上海,在此期间共计成交面积1.34万平方米,同比下降88%;广州共计成交面积6.54万平方米,同比下降45%。二线城市武汉、宁波、长沙均有55%-92%的同比降幅。
尽管特价房、工抵房、买房送品牌新款手机、买房送车位、买房送车、买房免三年物业费等优惠活动在楼盘促销中屡见不鲜。但今年十一黄金周期间,60个重点监测城市累计成交187万平方米,同比下降43%。
“银十”成色不足,过去的“金九”也难言收成不佳。克而瑞数据显示,2021年9月,百强房企实现单月销售操盘金额7596亿元,单月业绩规模不及8月、首次环比下降。同比去年下降36.2%,较2019年同期也下降17.7%。
同期,9月单月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跌破零值,下降至-3.5%。上一次出现单月投资负增是在疫情冲击下的2020年2月,再一上次则要追溯到房地产“去库存”的2015年。
房价增速也在加速回落。9月70个大中城市新房和二手房价环比转为下跌,增速分别为-0.1%和-0.2%。除去疫情冲击的去年2月份,已有6年未出现类似情形。
这无疑是一个“爽约”的丰收季。
降价失灵的背后
眼下,全国楼市“金九银十”遇冷,“割肉”让利方法并未引得“凤凰”来,与宏观调控不无关系,“房住不炒”、楼市维稳仍是主基调。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房地产政策发布超400次,其密集程度创历史新高。
从“五档分类”贷款集中管理制度,到严查经营贷、首付贷;从二手房指导价出台到严厉打击学区房炒作,以及不久前楼市里传得沸沸扬扬的房贷收紧、利率提高政策等,都直接影响到了购房者的购买信心。
同时,这也阻挡炒房客的购买热情。因利率的提高致使成本升高,加之房贷审批趋严、过程变长,加大了未来不确定性,直接致使部分炒房客未入场。
不难看出,在多项严格调控政策的叠加作用之下,楼市“去杠杆”“去泡沫”效果开始显现,“金九银十”则是体现。
此前,房企的“爆雷”也影响到了购房者的购买心态。如泰禾、华夏幸福、蓝光、恒大等大型房企流动性出现了问题,大型房企尚且如此,小型房企资金链则更脆弱。
降价是优惠了,但绝大部分人都不愿意赌上全家的积蓄去购买一套“暴风中”摇摆的房子。一旦房企出现资金链问题,易出现项目烂尾,业主维权路漫漫。对此,购房者对于新房的心理预期较低,置业新房安全感也随之下降。
买涨不买跌,也是“金九银十”遇冷原因之一。尽管在“金九银十”期间,房企借着节假日的节点大搞借势营销,但购房者却并不买账。越是降价,越是没人愿意买房,市场观望情绪渐浓。
难达销售目标
多种因素叠加,致使“金九银十”爽约,十一黄金周甚至变成房企端单方面的“狂欢”,并未博得购房者的“芳心”。不难理解,开发商这样的行为实则是在“割肉求生”,抢收回流资金。
如今,融资“三道红线”、土地出让“两集中”等政策的实施,使得房企必须千方百计地维持资金链的安全,都在紧抓销售、促回款。
因此在融资持续收紧的情况下,若销售和回款也出现大幅下滑,那对房企的生存更是致命一击。事实上,从8月份开始,房企的业绩已经明显下滑,再不使尽浑身解数到销售端,今年业绩恐将难完成。
就连房企老大哥万科也面临短期的业绩下滑。数据显示,今年9月,万科实现合同销售面积228.2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2.32%;合同销售金额361.1亿元,同比下降33.79%。
不止万科,今年上市房企九月业绩几乎全部“躺平”,昔日荣光至此黯然失色。9月,央企中海合约物业销售金额约203.73亿元,同比下跌41.6%;同期,融创实现合同销售金额约466.5亿元,同比下降32.33%。
克而瑞数据显示,受下半年以来市场整体降温、销售业绩增速放缓的影响,截至9月末有近半数房企目标完成率不及70%,四季度去化压力较大,实现年度目标的难度加大。
近两年来,国内房企“雷声”不断。诸如华夏幸福、蓝光、泰禾、中庚等都发生过资金链问题。
“雷声”下的房企,“看空”气息弥漫。9月20日,正值中秋假期,新力控股过了一个“中秋劫”,股价在午后大幅下跌,跌幅一度超过90%。随后新力控股发布公告,在港交所暂停交易。
在如此敏感时间节点上,10月4日,花样年发布公告称,未能按时支付约2.06亿美元票据。事件迅速发酵,引来市场资金链安全与否的猜疑。
笼罩在房地产市场上的“悲观”情绪,从未像今年这样浓重。眼下,进入第四季度,就整体而言,十一房企楼盘大促以及金九银十,也并未达到理想效果。这更加重了“看空”国内房地产市场的言论。
不过,事态正在发生转机。10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发文,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司长邹澜表示,“部分金融机构对于30家试点房企“三线四档”融资管理规则也存在一些误解,将要求“红档”企业有息负债余额不得新增,误解为银行不得新发放开发贷款。
在更早之前的9月27日,央行三季度货币政策例会指出维护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维护住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上一次央行货币政策例会提及房地产还是2003年6月24日,距今已超18年。
这也意味着,后续央行政策或许会致力于维护房地产市场的稳定,避免过严调控造成行业风险和金融风险。紧接着两天后,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联合召开房地产金融工作座谈会,中心意思与央行三季度政策例会一致。
在地方上,日前,哈尔滨住建局联合当地自然规划局等8部门制定《关于促进我市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则被市场视为地方政府防范楼市过快转冷的重要“对冲”之举。
有分析人士认为,对于楼市降温过快,尤其是房价下行过快的三、四线及以下城市来说,预计其未来在政策层面同步跟进放松的节奏会有所加快。
这对于房企来说,无疑是一个久违的利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