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窗幕墙网】在“双碳”目标要求下,从产业到企业,从政府到家庭,都肩负了降低碳排放的重任。庞大的建筑物群体,作为碳排放的重要载体,更是“双碳”工作的重点,也是难点。BIPV,作为建筑节能增效、降低碳排放的基础工具,越来越受到重视,行业龙头更是不断创新和探索。
政策不断加码光伏风口已至
6月20日,国家能源局下发《关于报送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方案的通知》,“整县推进”激活了广阔的建筑屋顶资源,让BIPV有望成为未来分布式光伏的主流形式,资本市场更是因此掀起了一波BIPV热潮。
10月13日,住建部对外发布《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作为强制性工程建设规范,全部条文必须严格执行,自2022年4月1日起实施,其中要求“新建建筑应安装太阳能系统”,而光伏作为能效更高、使用周期更长的方式,BIPV有望得到更大力度的推广。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其中要求:大力发展节能低碳建筑,加快优化建筑用能结构,深化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加快推动建筑用能电气化和低碳化,开展建筑屋顶光伏行动。这些举措都将直接刺激BIPV的应用和推广,也将BIPV提升到了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高度。
此外,国内各地也纷纷推出了建筑节能、绿色建筑或分布式光伏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对BIPV都是很好的促进。
目前,全国存量工商业及公共建筑用地面积约346亿平方米,过去5年每年新增工商业及公共建筑用地面积约20亿平方米。在新建筑物强制安装太阳能系统的政策要求下,每年新增容量预计可达20GW,存量建筑的改造空间更大。
可以预期,面对增量及存量建筑物的“低碳化”,BIPV的潜在市场空间十分庞大,静待渗透。
屋面光伏成增长新引擎
在政策的加持下,光伏屋面行业成长有望提速,海通证券认为,整县推进带来600亿元左右存量翻新防水需求和20亿元左右年新增防水需求,屋面光伏成为高分子防水材料增长新引擎。
根据海通证券研报,假设平均每个县200MW,假设100平方米屋顶可安装10KW左右光伏电站,存量所对应的光伏屋面面积为13.52亿平方米。
增量需求方面,假设建筑业竣工面积按照每年2%递减,屋顶和侧面合计占建筑面积的比例为10%,到2025年,乐观、中性、悲观情况下对应面积分别为0.64、0.43、0.27亿平方米。
高分子防水材料主要指TPO和PVC两种,通过性能对比,海通证券认为,由于PVC中的增塑剂迁移会导致卷材失去柔性容易断裂,而TPO材料具有耐候性和耐久性,考虑到屋面光伏寿命较长,因此TPO材料更适合光伏屋面。
基于上述面积测算,海通证券按照单TPO材料40元至50元/平方米进行计算,则整县推进的存量屋面改造可以带来540.8亿元至676亿元的防水材料市场,假设按照22年至25年每年均匀建设,则每年对应152.1亿元防水材料需求;中性情况下整县推进的新建屋面可以带来17.2亿元至21.5亿元的年新增市场。
“双碳”目标下,能源结构的转变促使光伏已经成为防水企业发力的又一红利市场,虽然目前防水企业大都处于刚刚起步的状态,但不可否认这一新机遇将会持续利好龙头企业成就全新的业绩增长极。据业内专家表示,未来光伏将成为清洁能源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预计到2060年,非化石能源占比将高达70%。
光伏赛道激战正酣利好龙头企业
BIPV市场容量巨大,虽建筑光伏屋面中防水的建设成本占比有限,但屋面的防水工程质量是整个光伏系统使用寿命的保障。
针对传统的光伏屋顶在防水方面的痛点,以TPO为代表的高分子防水卷材满足暴露式场景下的超长耐久性要求,在匹配光伏25年以上使用寿命方面具有先天优势。多家证券研报发文称,高分子防水有望成为光伏屋顶下一个风口,以东方雨虹、科顺股份、北新防水、凯伦股份、三棵树等为代表的头部防水企业均已展开了相关合作或提出了相关解决方案,加快对光伏防水领域的战略布局。
从凯伦的CSPV全生命周期光伏屋顶系统解决方案到北新防水的北新BIPV防水系统,从三棵树防水的三棵树光伏屋面系统到东方雨虹BIPV屋面系统,在光伏业的亿万级产业链上,越来越多的防水企业开始布局发力,展开激烈角逐。
光伏蓝海下,诱人的市场存量将会再度引起防水行业的加速集中。一方面建筑光伏市场很多场景适合高分子等相对产品,拥有类似产品线的防水企业相对较少,门槛较高;另一方面在企业规模化布局和资源储备上龙头企业的先发优势较为明显。低端高耗能产品在未来防水市场的应用空间被进一步压缩,落后产能清退后释放出的市场容量将是巨大的。而对于防水行业来说,光伏风口的到来必然会刺激高分子材料的加速发展,防水材料低附加值属性的标签将会得到改善,其最为直接的表现则是议价能力的提升。同时,高附加值防水产品成为主流也将加快行业低端产能的清退速度,行业集中度有望加速提升,防水行业也将迎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