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问题,你这里有没有"90后"啊?
他说,王老师,我们这有很多"90后"。"90后"我们知道校友录,初中、高中或者专科为主体这么一部分人,与富士康的员工构成没有什么区别。
我就边走边发了一句感叹:"‘90后’大都脑残啊!"这句话看上去是个判断句,实际上是个疑问句,我在问他的观点。坦白地讲,有点陷阱的味道。他如果没有深入思考这个问题,可能会很容易附和我说点什么就过去了。
他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王老师,不是这样的。我们"60后"、"70后",甚至"80后"早期都是在我国困难的条件下成长起来的,这批人工作就是为了生计。但"90后"是在我们国家比较富裕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chinaren,这批人选择工作不是简单维护一个生计,而是一种生命方式的选择。
一个层次不算高的经理居然能说出这么有层次的话,不由得让我刮目相看。当然,我也不是那么容易被震的。接着我又问了第二个问题,你说得非常好,那么跟"90后"交流什么主题他们会感兴趣?
他说:"王老师,1998年我到这里上班的第1天,厂长对我们说,他们创业那个时候真苦呀,连续几天不睡觉。有一次凌晨3点多钟,一个东西一下子给创造出来了。他们团队那个兴奋啊,都跳了起来然后找到啤酒拿着瓶子一碰鹿鼎记,那个欢喜,那个高兴,简直没法形容!当我把这个欢喜的心情跟‘90后’来分享,他们也都摩拳擦掌,也想享受享受那种创造的欢喜。"
工作是选择一种人生方式。他抓住了"80后"、"90后"的命门。由此出发,在工作安排、流程建设、企业文化场建设等,便都有了依归。你把员工看成什么,不是嘴上说的,一定是体制安排出来的。当你在一系列的体制和文化安排中,把员工作为鲜活的生命,作为资源充足的、整体的、具有创造力的,他们就可能报以源源不断的创造力。
中国企业需要深入反思:公司存在的价值到底是什么?公司对员工的假设到底是什么?如果做企业归根结底就是为了利润搜狗,如果公司假设员工是碎片、是愚蠢的、是按照操作手册操作的生化工具,那么富士康的12连跳就不会停止。
反过来,如果假设"80后"、"90后",他们有很大的潜能,有丰富的资源,他们实际上是一个整体,公司管理就会全然不同。像富士康这样,只局限于让人按照既定的操作手册操作,只去固定地开发人左脑的一个狭窄层面,就会使员工成为一个碎片,最后必然会导致人和公司整体创造力的折损。
做企业的创造性在于,是否可以设计一种体制焦点装修家居网,把员工的整体性激发和调动起来。张荣生的意义就在这里。他看到了一个人的整体,他不仅仅看到了挣钱和生计,他还看到了生命方式的选择。这其中既透露着对生命的敬重,也显示着不一样的管理模式。
把人作为整体人,这是中国古老的教育传统。可是在今天的商业社会,在制造业,我们却把整体人割裂开来,还自以为抓住了赚钱的秘诀,实际上却在鼠目寸光地走回头路。心理学早就证明,潜意识中所蕴含的能量,是通常我们所能看到的显意识能量的3万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