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专家指出:近年中国竹业发展迅猛,目前形成了一个由资源培育、加工利用到出口贸易的新兴产业,特别是竹人造板系列产品和机制竹浆造纸的发展,标志着中国竹产业跨入现代工业化利用的新阶段。竹产区的群众在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过程中,走出了一条以竹业为主体的经济发展新路子。
转向现代工业化利用
全球的竹类植物共有70余属,1200余种,总面积2200万公顷,而其中亚太竹区面积和竹种就占到世界的80%。作为世界上竹类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中国有40多属500多种竹类,竹林种类、面积和蓄积量均居世界前列。
据悉,我国竹子主要分布于北纬30度以南的17个省(区、市),其中福建、江西、浙江、湖南4省的竹林面积约占全国的50%以上。据调查,全国竹林面积551万公顷,其中毛竹350多万公顷,占60%以上。由我国生产的竹编、竹乐器、竹雕、手工艺品、日用品和竹建筑等享誉世界,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
随着科研的深入,竹子快速繁育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单位面积竹产量成倍提高,竹子的加工利用,不断向工业化利用、精深加工、全竹利用和高附加值方向发展。
增加农民收入
近年来,随着林业重点工程的实施和林业建设进程的加快,竹业以其效益高、见效快的优势,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彰显出重要地位和作用。
在有“中国竹乡”美誉的浙江省安吉县,农民人均收入和县财政收入的1/3以上来自竹业。福建省2003年的竹业总产值达86亿元,全省竹业产值上亿元的县有18个,其中仅丰产竹林项目就为竹农每年增收3亿元。贵州省赤水市结合退耕还林工程建设,通过退耕还竹,构建大竹业,农民收入中的40%来自竹子,形成以竹子为核心的农民增收之路。
打破产业发展瓶颈
业内人士指出,虽然我国竹类资源丰富,但目前作为经济竹种被广泛开发利用的只有近20种,其余大多数竹种尚处于野生状态。竹业经济也主要表现为东部沿海省份竹加工业发达、经济实力雄厚,内陆省份虽然竹资源优势明显,但加工业发展滞后,竹业经济实力相对较弱。各地区之间竹业经济发展不平衡,一些地方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竹林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经济优势远未发挥出来。
目前我国的竹加工企业主要是小企业,有些地方甚至是家庭作坊占多数,这种产业现状导致企业技术装备水平低,新产品、新技术开发能力弱,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不多。此外,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育也不容乐观,在竹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而一些地方竹政管理过于繁琐、税费政策不合理等因素,也极大地影响了竹业产品的流通,制约了竹产业的发展。
面对这一形势,专家认为,各地应当采取“企业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加快形成以资源培育为基础、以精深加工为纽带、以科技进步为支撑的竹业发展新格局。此外,还应当鼓励以集约经营的方式,开发竹保健食品、竹纤维制品、竹炭产品等新兴产品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