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雕,是一门古老的艺术,而以传统的石雕技艺融入于民俗文化中的石雕壶,则是一门新颖而又高雅的艺术。
石雕壶(简称石壶)发轫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是上海和台北两地的艺术家相互交流、共同研究的结晶,同时更是我国石雕艺苑中一朵鲜艳夺目的奇葩。同紫砂壶上的纹饰一样,石壶同样集绘画、诗文、篆刻和雕刻等技艺于一体,极具艺术气息,因而深受人们的青睐。
手工制作精致不凡石壶以天然成趣的观赏石为源本,其制作工艺一般由机械加工或以机械加工为主、手工制作为辅。但从艺术角度来说,却以写实风格作为石雕艺术基础的手工制作为主、机械加工为辅的石壶,这才算是石壶艺术的最高阶段。
艺坛奇葩石雕壶 古老与现代的艺术结合
石壶的用材比较广,人们所熟识的"端溪石"、"鸡血石"、"灵璧石"、""、"菊花石"等都是上选之石。所制作品比起瓷壶、紫砂壶,似乎更能体现艺术的观赏性。由于石壶用材多系硬性致密的石材,所以在制作时大都是精雕细刻,比如深雕、浅刻、镂雕、线刻等。通常来说,一把构思好、艺术性强且工艺精湛的石壶,往往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上海市收藏协会理事、上海工艺美术大师、现代石壶艺术创始人之一的陶昌鹏先生,是上海"陶氏石壶"五兄弟中的老大,他在几十年的艺术生涯中,凭着敏捷的思维、独特的眼光和灵巧的双手,以及对艺术不懈追求的精神,制作了一把又一把石壶,有的还获得了国内艺术博览会金奖与银奖。不久前,笔者见到他创作的几把端溪石壶,其精致不凡而又民俗性极强的构思令人惊叹。现撷取其中几把,介绍如下。
陶氏石壶雄劲秀逸"叶落归根"石壶。此壶乍看之下就像用一截树桩雕制而成,龟裂的树皮和粗陋的瘿结清晰可见,粗犷又拙劣。再细看,此壶又似以紫泥捏成,指痕犹存,粗糙而古朴,但它却蕴藏着艺术家的独具匠心。但见自然微弯的断枝是壶嘴,边沿处似乎人为地修理过,光滑油润。令人称奇的是石壶之纽,也似一截折断了的小树枝,被人随意地搁在壶盖上,随时都有被风卷走的可能。把坚硬致密的端溪石,巧妙地雕琢成树桩与枯枝组合的石壶,且丝毫看不出雕刻的痕迹,不仅显示出精湛的艺术功底,而且还形象地突出了"叶落归根"这一主题内涵。
"金玉满堂"石壶。此壶系艺术家仿玉米所为,颇具民俗特色。壶身似一只刚被掰下来的玉米棒,却被老鼠拖到了柴房,玉米包衣已被剥掉几张,还残留着根部,露出里面金黄的玉米粒,有的已被啃去半粒。有趣的是,在被掰开的玉米棒里正蹲着一只老鼠,但它却是石壶的纽,只见老鼠双耳耸起,正捧着玉米在啃吃。粗看之下分不清哪里是纽,哪里是壶嘴,真是绝妙极了。看来,艺术家正是通过这种民俗化的构图,巧妙地把"金玉满堂"的含义表现出来了。
"千竹同宗"石壶。此壶使人想到村民把几十根废弃的短竹筒、短竹片捆扎在一起,看似杂乱无章却又整齐规矩:中间突出的一节为狮纽,壶把是一截竹杆粘贴在壶身;壶嘴是一节上细下粗的短竹,其上的丝丝竹筋、层层竹节均显得十分自然,可能谁也不会想到这竟是一件石雕艺术品。艺术家之所以把石壶设计成此状,其内在涵义显然十分明显,即中华民族原本就是"千竹同宗"。
"八宝箱"石壶。此壶名为"八宝箱",其实却似一只粗劣的木箱子,而且还是用旧木板钉成。整个石壶看上去工拙技劣:壶嘴似用胶水把几片小木块粘贴上去,稍不留神就会掉下来;壶纽又似一块厚厚的千层糕;壶把被制成方框状形。令人感到有趣的是,石壶四角的铁钉,三枚犹如刚钉上去还没磨损,另一枚似在不留神中被敲弯。这看似细微的差错,其实正是艺术家的点睛之处,绝妙而富有创意,难怪当代绘画大师唐云题词道:"陶氏石壶,独具风神,雄劲秀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