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起,《法》即将施行。历经13年磨砺出台的《反垄断法》,让人们寄予了厚望。然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今天,垄断行业和企业却总是打着形形色色的旗号,找出种种理由和借口为自己辩解和开脱,用垄断"玻璃门"来限制市场其他竞争主体的进入,以牟取垄断暴利。一些垄断行业看似没"门",一往里走,就碰壁。能否打破行业垄断的"玻璃门",事关《反垄断法》施行的成败。
以石油行业为例。虽然中国石油市场自2007年1月1日起正式对外开放,然而,由于随之而来的《成品油市场管理办法》规定油企的油库容积须达到1万立方米、注册资金不少于3000万元人民币,众多民营企业遭遇"玻璃门",对石油市场望而却步。特别是近年来,在国际油价疯涨、国内油价倒挂的情况下,没有固定油源的民营油企更是举步维艰。据7月21日《法制日报》报道,近一年以来,由于中石化和中石油两大集团对民营加油站停供成品油,全国3万多家民营加油站面临生存危机,"油荒"愈演愈烈。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国660余家民营成品油批发企业,仅剩100余家;4。5万多家民营零售加油站已关门三分之一;100多万就业人员有数十万下岗。显然,不论是国家、社会还是人民群众,谁都不愿意看到这样的局面。
谁也不能否认,民营经济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成为解决中国就业问题的主渠道。然而,在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非公经济在市场准入、金融税收等方面却遭遇了种种不公平待遇,这种不公平待遇主要体现在行业垄断上。2005年2月24日,我国发布了新中国建国以来第一部以促进非公经济发展为主题的文件 《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在市场准入、社会服务、权益保护等方面取消对民营经济的限制。然而,民营经济在一些垄断行业、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领域,仍普遍遭遇"玻璃门"现象 很多鼓励性政策就像被挡在玻璃门背后一样,看得见却享受不到。这些行业和领域虽然没有明文规定限制民营经济进入,但大多以资本实力、技术水平和从业资历等各种理由抬高行业准入门槛,使得民营企业无法进入,即使进入后也生存困难。比如石油行业虽然不限制民营经济进入,但中石油、中石化等国内石油巨头基本控制了全国的油源,民营油企的生存和发展必须仰仗石油巨头的油源配给。试问,这种情况下民营油企如何参与市场竞争?
显然,"玻璃门"不除,垄断就难以禁止,公平竞争也就无法实现。但愿有关部门在实施《反垄断法》过程中,能采取有力措施拆除"玻璃门",借助法律的力量营造一个公平、合理、有序的竞争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