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窗幕墙网】日前,网传视频显示故宫慈宁宫暴雨时积水,引发网友质疑:“故宫不是600多年不积水吗?”还有人声称:“故宫600年从未积水,如今被科学改造后,下雨也开始淹了。”
对此,故宫工作人员一一进行了答疑解惑:首先,故宫沿袭了明清留下来的古排水系统,并未进行现代排水技术改造,这套古排水系统并非完美无瑕,故宫每年春夏秋要进行三次清淤;其次,有文献记载,故宫历史上曾数次院落积水、屋面漏雨、墙垣倒塌;最后,近日慈宁宫积水是因为暗沟里出现了矿泉水瓶、塑料袋等垃圾,造成了排水堵塞。
显然,这又是一个似是而非的谣言,迎合的是“今不如古”的刻板印象。先不说事实论据本身就不成立,将正常的积水现象怪罪于现代技术,逻辑上属于典型的“后此谬误”,即“在它之后,也正是由于它”;更不必说,古代和现代的道路系统和空间环境差异很大,不可同日而语;而且,哪怕再完美的排水系统,只要超过了一定的承载量,出现暂时性积水在所难免,不能单凭主观印象片面归因。
不过,谣言背后也有值得透视的地方。如今,国内一些城市频频遭遇内涝,跟排水管道建设不够合理不无关系。尽管现代科技已经非常先进,向古人取经依然具有现实意义——故宫的排水系统能经受如此考验,不仅源于设计颇见巧思,更离不开其未雨绸缪的理念和系统性思维,这对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多少有些启发。
当前,我国季风区的城市降雨集中,加上硬化混凝土路面的不透水性,城市内涝困扰着许多城市。面对极端天气,与其在末端治理疲于应付,不如在前期谋划多下功夫。而所谓海绵城市,就是通过吸水、蓄水、净水和释水的过程,强调适应环境变化的弹性,是破解城市内涝与缺水并存难题的先进理念。
这在现实中已有不少探索:如哈尔滨群力湿地公园利用景观设计滞留和净化雨水,将公园转化为城市雨洪公园;而作为南方湿润气候区高密度超大城市的深圳,将城中村综合整治、老旧小区改造等各类改造项目与海绵城市建设融合实施,破解老旧小区“海绵化”难题,也是值得借鉴的有益经验。
需要注意的是,一些地方的建设效果大打折扣,依然重复着“城里看河”的尴尬,背后深层次体现了对待海绵城市的错误观念。去年4月,住建部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明确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有关要求的通知》,其中就明确指出,避免“海绵城市万能论”“海绵城市无用论”。这就要求一方面要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一哄而上;另一方面,建设海绵城市需要绵绵用功,与城市更新、空间布局、产业升级等有机融合、整体推进。
概言之,缓解城市病,生态文章大有可为,也应有可为。正如中医讲究“吐纳”养肺,一座城市要“会呼吸”“有韧性”,形成生态平衡体系,大抵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