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建材企业出口转内销已经不再是热门话题。现如今,经过了与国内市场的对接和磨合之后,真正在中国市场上站稳脚跟的门业品牌又占几成?在笔者近一段时间的调查中了解到,那些曾经习惯了定单生产经营的外销型企业大多在面对国内市场时会有些“水土不服”的症状。一是自身品牌意识的缺失导致他们在国内市场面临重新开始的困境;二是市场营销意识薄弱及对国内市场把握不准、营销人才的缺失及渠道网络组建的不及时等常常成为企业的发展瓶颈。由此可见,出口型木门企业想要真正适应国内市场,形成良好渠道对接,必须解决品牌树立、渠道建设和营销服务三大问题。
内销面临转型之痛
从某一方面来说,中国外贸企业在遭遇出口寒流后的内销转型之变是当时的无奈之举,但这一举动却让建材企业最终发现了行业发展的“新奶酪”,国内市场潜力之巨大是很多外贸型企业当初远未预料到的。记得曾经有一位外贸门企的老板表示,在金融危机出现以前,国际市场是非常好做的,只要产品质量过硬,在办公室打打电话、发发邮件传真,就会有多到做不完的订单,危机出现之后,很多人才发现了国内市场巨大的发展空间。可以说,在全球经济急剧变化的今天,出口转内销,为许多外贸企业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因此绝大多数企业在不放弃出口的情况下,已经将产品转内销市场的工作作为一项发展重点,“把国内市场做大”成了门业以及建材类转型企业的一大发展趋势。
在近几年的各大专业展会中,又涌现出了数十家乃至数百家的门业新面孔。在内销大势下,门企间的竞争也愈演愈烈。在激烈的竞争下,外销型企业在转型中面临的问题也日益凸显。从企业自身来看,外贸企业在转内销期间至少有三个方面的缺陷:第一,很多外贸企业只有生产、设计等部门,国内营销渠道尚未成型,因此在快速组建的营销队伍中难免出现磨合不当、执行力不强、对市场把握不够精准等问题;第二,以往的出口型门企生产的产品主要针对国外市场,他们更多只熟悉国外市场,对国内市场需求缺乏深入了解,因此在转入国内市场之初往往将投放国外市场的产品换个包装,甚至是不换包装就直接流通到国内市场,难以与国内市场形成有效对接;第三,多数外贸企业在开发海外市场时并未注重品牌影响,他们中的大部分没有自己的品牌,而当进入国内各大超市及建材专卖店时则需要自己的品牌,这样一来很多企业在渠道发展过程中便更加被动。此外受通货膨胀影响,专卖店员工的工资、提成在不断大幅提高以及以年平均15%-30%的幅度递增的物流运输成本,也使得渠道成本成为当下转型国内市场的一大阻碍因素。
把店开到三四线城市
在建材行业,常有“得渠道者得天下”的说法,虽然高昂的成本让很多门企在拓展国内渠道市场时遇到了各种阻力,但在国内市场这样一个庞大的消费基数下,任何品牌都有快速发展壮大的可能。现阶段,多个数据表明,国内木门行业各地的需求量均在不同程度递增,除京、沪、广及各大一、二线城市外,三线甚至四线市场也正日趋呈现其强劲的市场活力。与大城市相比,中国县级及乡镇城市虽消费能力有限,但其巨大的市场空间和市场空白却十分诱人。与其死撑在人力、物流、店面等高成本厮杀局面下,倒不如转身投入三四线城市,全身心的发展自身品牌。以大连盛友门业为例,在经过了近2年时间的磨合和对接后,目前的盛友门业已经逐渐摆脱了出口型企业转内销的种种局限,并日益呈现出崭新的发展活力,其品牌渠道布局也由最初的寥寥无几发展成如今遍布国内十余个省,其县级市场的渠道组建及运营情况也十分良好。盛友门业侯马专卖店的负责人曾表示,虽然侯马的消费能力和市场容量有限,但正因店铺容量及选择品类有限,好的产品和好的服务口碑才能更加快速、准确地根植于消费者心中,形成有效稳固的地区优势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