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转移成必然趋势
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这种现象叫做产业转移。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有很多,如国家政策调整、人工成本升高、原生产地用地紧张、地价昂贵、环境污染、市场转移等等因素。世界性的产业转移发生在17世纪90年代,德国从英国手里接过了制造业中心的地位,这是世界产业中心的首次转移。第二次产业转移发生在18世纪30年代,美国形成高附加值的精细化工产业,取代了德国的合成化学时代。
第三次世界性的产业转移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以机械电气为代表,世界的制造业中心从美国转到日本。
目前,世界加工制造中心已基本完成了向中国的转移。珠三角、长三角的产业转移过程中,传统制造业主要的转移方向是由深圳、广州、东莞、佛山,还有上海、杭州、温州、宁波、苏州、无锡等核心工业区向国内其他地区转移。产业转移已成大势所趋。
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只是当前沿海一些企业遭遇生存困局的一个方面。近几年来,通货膨胀压力加大、成品油价格居高不下、煤电油供应紧张、原材料价格频涨,加上一系列促进产业转移和结构调整的政策出台,如节能减排和劳动合同法陆续实施,环境保护门槛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等劳工权益有了强制约束,尤其是2010年8月31号国务院国发[2010]28号文件(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的出台,更是激发了新一轮产业转移浪潮。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东部沿海各省紧紧抓住全球产业跨境转移的机遇,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引进了数以十万计的现代化工厂,推动了我国的工业化进程。目前,东南沿海地区的加工业已在品牌建设、企业管理、资本运作、人才培育、产业配套等方面积累了明显优势。但同时,人工成本、土地资源、政策优惠等方面的比较优势正在逐渐消失。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产业转移是很自然的态势。有效配置资源、开拓市场,将土地、资源、劳动力、运输等高成本的生产加工环节有选择地迁移到成本相对较低或靠近终端市场的地区,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过程。事实上,无论是欧美转移到日本、日本转移到四小龙、四小龙转移到东南沿海,直至目前的东南沿海向中西部转移,其最初动因都是成本上涨。
包括防盗门在内的产业转移,至今还没有形成大的潮流,个人认为原因不外乎三点:第一,门企普遍规模小、实力弱、毛利润高,专注区域市场,短期内转移愿望不强烈;第二,较大型的企业,虽有扩张和分散生产的需求,但短时间内难以找到配套完善的产业基地,不敢轻易出走;第三,防盗门企业产业集聚度高,集聚区内产业配套完善,提早走出去的企业未能带来实质的竞争优势。
制造业从出口导向型转向国内渠道型
由于2008年以来全球经济衰退和人民币被逼持续升值的影响,沿海地区的出口优势正在快速下降,最近两年大伙明显感觉到出口大幅下滑,一个原因是国际需求减少导致交易量下降,另一个原因是东南亚、非洲等区域的制造业开始赶超中国。而南沿海持续的成本上升已经在压榨企业利润空间,造成出口竞争力的下降。中央政府提出拉动内需的政策出台后,制造业从出口导向型向国内渠道型转化,当前国际市场未见明显复苏迹象,东南亚、非洲各国又紧紧相随,纯粹寄希望于外贸复苏恐怕短期内难见曙光,是迅速转型进去国内市场,还是守株待兔静待外贸复苏,恐怕这个帐不用算,大家都已经有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