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简单解读一下一流的主管,主管怎么跟主管比呢?在一个产业里100个主管比,在过去相当长时间创造的绩效有多好。部属要跟部属比,在过去一段时间快速延续之后,他的工作表现、业绩,贴一个标,一流、二流、三流。如果让这部机器想象停摆一下,可以发现这里面有一、二、三、四流的区别。但是机器运转时间够长,到最后就会发现,一流主管底下是一流的部属,如果这个总经理长期停留在二流境界,可能老早就淘汰出去。请问为什么是这样?
描述一下一流主管有哪些特性。许倬云教授,有一次他做了一个演讲,我引用他的一句话,他说一个出色人才,须有知识、有监视、有胆识。我根据许教授的讲话,做了一个解读,所谓知识就是资讯的累计,所有资讯都过去,否则怎么会有所谓的资讯不同步。这就是资讯不对称,代表资讯已经过去。你要取得经验,才能有深度,才能提升到见识,我们不是靠知识进企业,而是靠见识进企业。
我接着许教授的三个名词,描述三个属性,说一下为什么长期之下,二流主管只能保有。第一个,欠缺知人之名。这是一个二流主管,见识、知识、胆识都有限。第二个理由,无法提供优沃的条件,他付不起薪水、不提供宽广的空间让有能力的人施展所长,所以带来的是庸才。第三个理由,他忌人才,怕被取而代之。人有千千种,以我的工作经验我发现,工作中有一种非常难以相处,绝对不是脾气暴躁的,而是欠缺自信心的人,这种人一会动机,二会邀功。
最近有一本书,从美国传到亚洲来,从优良到卓越提到,一流的经营者有两种哲学,一个是竞争哲学,另外一个是创造哲学。公司业绩下滑,马上检讨、负责,可是一旦经营成果上扬,业绩越来越好,马上看看谁带来的莫大贡献,是属下的辛劳、老板的配合。
气度越宽广的成就越大,如何扩大胸襟气度,这个论坛就提过这方面的经验,让我们不断学习、成长,你逐渐对自己具有信心,你的气度胸襟自然就会开阔了。第四,良禽择木而栖,而基于这四个理由,你会发现,如果长期停留在二流主管的状态,要么被淘汰出去,就要想办法提升到一流境界。第二代企业家只能被称为企业家的第二代,经过不断的收成开创,才能改名为第二代企业家。
这个理念在表明西方的概念,再看看我们的老祖宗怎么看待,请看强将手下无弱兵,兵随将转,将帅无能,累死三军。狮率羊群,羊亦狮;羊率狮群,狮亦羊;千均医德,一将难求,只听说永远打败仗的将军,从来没听说永远打败仗的士兵。所以主管有多重要,我们看看老祖宗的智慧,给各位列举了一些古人的智慧,第一个《马说》,给各位念一下: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有出名的马,也只是辱没在仆役的马夫的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的里面,不因为日行千里而出名。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吃完粮食一石。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够日行千里,而没有喂养。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优点不能从外面表现。尚且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都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策之不以其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啊!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吃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够日行千里而喂养。所以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本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英武的体态不能从外面表现。尚且想要[它]和普通的马一样,都做不到,[又]怎么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
这篇文章是向皇上表达人才是声声呼唤的,这篇文章有点酸的味道,这个话讲的很有道理,伯乐就是主管,如果没有伯乐,就会老死马厩。
主管不敢用人,怕属下的人会超越自己。我们看看美国卡内基先生,他敢重用能力比他强的人替他工作。回到我们老祖宗的故事。司马迁先生实际在2209年前,刘邦好不容易打败相遇,统一了中国,举行了一次庆功宴,把属下聚集过来,跟属下说,你们老老实实告诉我,我刘邦何以得天下。属下趁这个机会,把心理的不满都说出来,对刘邦说,你脾气暴力不堪,服侍你是很辛苦的,不过你论功行赏,我们为你抛头颅撒热血。
老板妒忌属下才华,企业不坏几兮?不懂得论功行赏,所以最后才江山不保。刘邦说你知其一不知其二。妒忌才华,不能动用属下的才华,最后才会败了。
所以从这个历史故事给我们提醒,只有气度胸襟宽广才有一番大的事业。再看看,曾国藩的湘军,进一步提醒我们只有在好的统帅之下,才能创造出一流的事业。
今天的组织带来的,一层管一层,层层节制。可是我建议从新解读这个组织图。请各位倒过来看,总经理在低下,应该请两支强有力的手臂来支持你的副总。副总支持有两支强有力的手臂来支撑上面的经理,经理低下支撑的是基层人员,不要忘记,在前线作战的是这些人啊,利润是代表过去一段时间经营的成果,但为什么不把眼光放在顾客满意度、员工满意度上,没有这些企业能力长期生长下去吗?全部是来自于客户的满意度,客户旨在参考,不是这样的吗?所以请不要虐待基层人员,业务员、售后员、或者是生产线上的技术员、作业员工,不要忽略他们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