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企业如雨后春笋一样滋生了出来,但在行业壮大的同时我们却看到了发展的参差不齐。原本,这是一个依靠资源和产业链生存的行业,企业的成就几乎是与企业的资金能和资源能力成正比,但市场的快速膨胀却往往为企业吊起了馅饼的同时,挖下了陷阱。挣扎在进退为难的有机生存线上的企业,或者盲人摸象,或者螳臂当车,幸福的并不多。
行业集中,大锅饭严重,自我定位忽略
虽然都为有机,但行业的发展往往到了如今的时代,无非是两条路,专或者全,即要么做行业的品牌大哥,需要资本实力和金钱,要么做行业细分市场的佼佼者,需要眼光判断和能力,无论哪一方面营销本身对于有机行业来说,有着绝对的影响力。而观当下,基本上所有的企业都把市场看成是空白,谁都可以做大哥,一上来就是整合所有的产品线,或者拿来主义,如此一来,大锅饭自是能者多吃,而非技打天下。从企业健康发展的角度也并非权宜之计。相比只下,很多在实力上无法真正抗衡的企业选择了走专的道路,却获得了异常的效果。此类专,并非是一定要特指产品,而是市场的任何一个角色(产品线、消费群、渠道、产业链、经营方式等)都可以做出经济型的特色路线,同时,对于那些真正有实力的企业来说更是如此,并非都占有才算够实力,才一定是未来老大的人选,自我定位是目前有机行业的最为忽略的基本。
模式雷同,做法大同小异,经营岌岌可危
在对有机行业长期的研究中,我们将有机行业划分为了如下几个类别:配送派、店铺派、1+1、网络平台、借鸡生蛋派、山庄派、旅游派等,其中最为常见的就配送派,50万以下整体投入搭起摊子来做市场的微型有机不再少数,一个网站,一个电话,一个配送队,划定区域全面扫楼,然后坐等商机上门,即便如此,他们也能够维持下去,并且可以比大牌活的更好,原因不仅在资金回笼快,同时,船小好调头也是个真理,但弊端在于这样的发展速度也只能做个“小卖店”而已。1+1算是奢侈派的,以山庄或餐饮为根基+有机产品贩卖,但好处在于位置成本低,可以通过餐饮来盘活有机,虽然有限,但也不乏1、2个利用网络营销和口碑建设做得出色的。借鸡生蛋是现在有机里的常户,借助别人的非传统渠道,无需渠道成本,无需产品成本,联合农户做转手生意,风险降低,是很多入门级的企业明智的选择。相对比较正规的现在店铺派的,做的也都是赔本买卖,但看起来很美,从资本和风投的角度是很必要的,但如果企业一没资本,二没市场经营管理能力,三没风投基础,四没营销到位,这个大渠道店铺风险还不如改道生活区营销更现实。(至于其他,再此不一一介绍,如果大家感兴趣私下可以详细沟通。)
消费单一,生活和生存竞技,谁是买单人?
毫无疑问,所有的企业,尤其是高资本高经营的企业几乎把目光都投入了高端群体,应该叫超高端群体这个领域,但根据我们对高端群体的深入研究和消费卧底,对有机与所谓的目标人群的对接度调研上,我们却发现,企业的根本意识其实是走入了一个误区!而那些被营销人凭空想象出来的市场需求其实只是想象而已。真正的他们所想要锁定的目标群体存在两大特性:一,他们是可以经常出入PRADA、AMANI的新光天地,也可以为了吃一顿牛排开车去北京饭店,更可能为了看一场画展飞去巴黎或伦敦,但他们却基本不做饭,更谈何买菜,买水果,买品牌忠诚度?二,有人说他们会让保姆去买菜,的确,但对于忙碌的他们来说,再家吃饭的频次会有多高?是否有时间每天去监测保姆的购买记录和品牌?即便是全职太太也会有自己的世界和生活,厨房不过是必要特殊情况下一个表演的舞台。如何长期消费?
其实真正吃有机,买有机的不是企业主和所谓的营销精英们所界定的群体,而是那些站在知识和科技的边缘线上,每天靠新闻和信息生活的人;是必要时候显示自己的品味和修养的人;是怕死的条件富裕的人;是为了购买而购买的人。
很多时候,很多行业,很多企业,很多人,喜欢先定义后实践,忽略了真实本身,更忽略了证明的重要性。而事实上,营销的界定不是单纯的经验感知,更不是想当然的事情,而我们创立和指导的是,企业像海绵一样,先空白然后不断的汲取最终才有分量输出,先汲取摸索然后证明最后实践。
在有机的路上,很多企业已经在消费者的问题上,模式的问题上走了很多弯路,是该到了重新认识整顿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