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为啥爱玩政治?
有个朋友问我:“为什么中国的老板都喜欢玩政治?”
在这个语境中,“玩政治”大概是“马基雅弗利式管理”的代名词。这样的老板相信:目的可以证明手段的正确性。他们操纵和控制员工,较少容忍不同意见,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等。
在管理学上,无论中外,马基雅弗利式管理都很难摆上台面,但即使是在西方,这种风格的管理也曾是管理学中的热门话题。中国这样的著作可能要到《厚黑学》问世后,才算有了专著,但马基雅弗利式管理,在历史上比比皆是。只不过爱面子的国人很少有勇气把这种东西公开来讲。
《资治通鉴》,写作目的就是为了给帝王们更好的统治国家,提供参考资料——其中大量权利斗争、驭人之术是主要的学习内容之一。共和国的开创者毛泽东主席,据说就读了十七遍《资治通鉴》。
社会制度造成的全能政府、文化里面的专制传统、中国启动经济改革的时间较短等因素,综合起来,就让中国企业家一方面去汲取西方的现代管理方法,另一方面,在思想和理念深处,却总是带着马基雅弗利的气质。
王石在他的《中国企业家何时丢掉帝王思想》文章中说,向传统学习主要是因为这样做学习成本极低。中国企业家爱玩政治,这可能是重要原因。
所以对于那位朋友的牢骚,我做出了这样的回答:
·如果企业老板不懂政治,他根本不能获得做企业的机会,或企业难以做大;
·如果沉迷于政治,醉心于权术、控制、从政府获得资源,则会影响企业的发展和甚至带来灭顶之灾。
可以这么说,企业家不懂政治,如同3岁孩童操弄炸药包,简直是等死;而醉心于玩弄政治则是在找死。
不懂政治是等死
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的国家目前仍然是全能政府、政府掌握庞大的资源、垄断大量的权力,如果我们巧妙借用政治之力量,助力企业发展,不是很好吗?
就企业内部,老板不玩政治,并不等于自己的手下不玩弄政治。即使在大企业中,政治上的钩心斗角始终是中高层的主体活动。由于中国市场和法律体制的不成熟性,老板如果不懂政治,则往往无法控制局面。在原巨人集团崩盘中,因为媒体报道了巨人集团的负面消息,缺乏控制制度和控制能力,大量出现分公司人员联手外部代理商侵占公款等事项,结果本来并无大碍的巨人集团,现金流中断,几乎一夜之间土崩瓦解。
玩弄政治是找死
对于中国企业家来说,不懂政治的极少,相反绝大多数企业家最大的问题是醉心于政治:
对企业外部,花费大量各种政府部门打交道,一方面寻求自保,一方面希望能够获得额外的政府支持,以获得特权和快速发展的机会。
由于中国政府的全能性,迫使企业家必须去争取政治资源。
争取资源的能力,某种程度上将决定企业的发展速度和结果;但大量企业家,也因为过度倚重自身无法控制的政治之力,而折戟沉沙。《大败局2》中的健力宝、常州铁本等,均可从中看出政治之手的巨大影响。
在企业内部,一些老板往往倾向于树立各种派别,自己居中掌握,不断挑起内争,以确保安全,结果是团队凝聚力全无,企业上下一盘散沙;还有的老板朝令夕改,组织架构、人事任免不断变化,让下属无所适从,虽然老板的权威有了,企业却倒闭或者发展速度大受影响。
扬子江药业是一个很代表性的企业。在90年代中期还不为人所知的扬子江药业,以独特的“渠道自控、终端小包”的半专业化营销模式,靠着合理分配人员利益机制,短短十年时间一跃成为民族制药业的老大。这其间制度的稳定和不变居功奇伟。
与此相仿娃哈哈、格力空调等渠道型企业,其渠道政策的稳定和不变,也是它们能够从所在领域突出重围的重要原因。
企业政治游戏的边界
·现实主义的态度、不断进步的目标
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以结果来考量的。企业家作为决策者、所有人,要明白,自己必须独立承担结果。所以企业家必须采取现实主义的态度来管理自己的企业,根据自己的企业现状,寻求最大、最快的发展速度;管理方式应该与企业的规模和状况相适应。一味追求理想中的管理,是幼稚的表现;但是企业家也要明白,长治久安,才是我们追求的最终目标,如果以拥有核心竞争力为发展目标,我们的管理方式和思想,就必须不断根据企业、社会、发展目标来调整。
简单而言之,政治手段必要时候可以用,但不可沉迷其中;并且要把最终规范化管理作为发展目标。
·与政府保持合理的距离
鉴于政府的全能性与极大资源,企业家无法避免与政府打交道。但企业家必须坚守自己的原则——那就是,在任何情况下,企业必须依靠自己能够做到独立发展,而不是依靠政府的热情和恩赐来生存,后者等同于靠天吃饭。这就要求企业在争取政府支持的时候,必须做好风险管理。
铁本事件中,铁本的老总因为政府的承诺和鼓动,做出了远远超出自己实力的投资方案,结果在宏观调控中,一夜土崩瓦解,自己身陷囹圄。
·严防企业沉溺内部政治斗争
如果企业内部派别丛生,往往会让企业沉溺于政治斗争之中,不以事情的合理与否为准,而只以帮派划线,这样的企业,往往内耗极大,即使能够达成目标,也很难获得企业想要的速度和执行效率。
所以老板的政治游戏,必须以不损害企业的利益和执行力为限。
·找到稳定和变化的平衡点
组织需要适当的变化,一方面来保持活力和危机意识;另一方面来防止利益集团的形成。有不少企业醉心于这种变化,但是总体而言之,这并不是最有效率的工作方式。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营销模式,不同模式需要不同的变化速度来达到稳定和变化的平衡点,这样做无可厚非。
但企业家必须知道,通过制度性的规定和严格执行制度,我们想要的目标本来可以用更低的成本来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