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今年正值改革开放30周年,值此举国同庆之际,我们回过头来盘点中国品牌发展的成绩单,会发现30年来主要产生了三类品牌:
第一类,是那些快速崛起并存活至今,而且迄今为止仍是强势品牌的一些佼佼者,诸如:联想、海尔、格力、娃哈哈、雅戈尔等等;
第二类,则是那些从来没有风光过,或者是曾经也风光过一时半会,但最终却已经死亡的品牌,这样的企业占了改革开放以来企业的绝大多数;
第三类,是那些以前曾经风光过,但现在不再风光却没有死亡的企业品牌,他们由于内部和外部原因,导致品牌在市场竞争中的知名度、美誉度下降,以及销量、市场占有率降低等现象,我们把它们称为老化品牌。
比如:健力宝、活力28、百年润发、孔府家、孔府宴、扳倒井、小霸王、文君酒等等品牌,都已经步入老化品牌的行列。
品牌为什么会变老?品牌老化对中国企业具体会带来哪些危害?为什么在中国市场这一现象表现得如此突出?企业有哪些关键性措施可以预防品牌老化?
本文将就这些问题展开论述:
中国品牌老化的原因
品牌老化问题往往是致命的,它很容易使品牌从此一撅不振。
品牌一旦老化就如同贴上“落伍”的标签,让消费者“退避三舍”。老化的品牌不仅很难争取到更多的新顾客,而且还会丢失掉许多老顾客,有可能从此一蹶不振,成为日暮西山的衰退品牌。
而且,品牌老化的印象在消费者心中一旦形成就很难逆转,这是很尴尬的一个境地。在这种境地的品牌虽然被很多人“知道”,但却只被很少的人“记得”。要跳出这个墓地,又会受到高知名度的障碍,因为很少有人会愿意花时间进一步了解一个他们已经听过或较熟悉的品牌。
曾经锋利无比的品牌利刃,为什么会长了层层“锈斑”?为什么品牌老化现象在中国市场上会如此突出?
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来总结中国企业品牌经营的现状,最终发现:导致品牌形象老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国内企业起家模式的局限
中国的很多品牌,都是采取机会主义模式发展起来的。中国市场从前最可爱的地方就在于它是初级市场。初级市场到处充满机会,不管是区域空白点还是消费者空白点都满地皆是。当一个企业能够抢先进入这个市场空白点,往往就能够取得巨大的成功。诸如:爱多抓住VCD市场机会;俞兆林抓住保暖内衣机会;三株抓住保健品机会;等等。
在第一次依靠抢抓机会成功以后,很多先行成功品牌沉溺于过往的辉煌不能自拔,囿于以前的成功模式不能创新,“一招鲜,吃遍天”,就一直等着下一个机会的到来。这种不思创新的经营模式,要么导致品牌昙花一现之后迅速归于沉寂,或者要么导致企业盲目多元化陷入泥潭。
2、中国消费者最擅长喜新厌旧
中国市场的命门,或者说中国市场的特色即在于,中国的消费者品牌意识淡漠,缺乏品牌忠诚度,他们更易变、更容易被暗示,更喜欢见异思迁。
因此,在中国市场,品牌必须不断进行创新和再造,以变制变,才能抓住消费者的心。
可口可乐进入中国就采取了它在国外一百多年来的单品类饮料的成功经验,结果吃了大亏。虽然它在碳酸饮料市场垄断了市场,但正是它的这一失误,给了其他品牌饮料一个可乘之机会,在碳酸饮料以外的饮料市场上,出现了娃哈哈、乐百氏、农夫山泉、汇源、健力宝等强势品牌,对可口可乐进行了蚕食和瓜分。
直到发现中国碳酸饮料市场在萎缩,可口可乐才意识到其他非碳酸饮料对自己的威胁和蚕食,于是,它不得不提出了新的发展战略:“全方位饮料公司”。以力图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和保护自己的主导碳酸饮料。
于是,除了“雪碧”与“芬达”之外,可口可乐1999年推出了“天与地”和“醒目”饮料,2002年,又开始了产品开发的高峰,陆续推出了“水森活”和“冰露”两个低价值产品。
除了水,还有“岚风”和“阳光冰红茶”两种茶饮料,后者是针对年轻人市场,价位偏低;前者则是针对白领女性市场。
最后,意味着可口可乐的产品开发达到高潮的是“酷儿”的推出。至此,可口可乐才真正地实施其战略调整,由“单一品类”向“全方位饮料公司”转变,从而逐渐扭转了在中国市场的颓势。
3、中国消费者需求不断升级换代
中国作为新兴大众市场,在整体消费版块内部,经常发生一些结构性位移和跳跃性升级变化。
比如:从2006年的十一五计划开始,之后的五年,都是中国实现全面小康的关键时期。在这个关键时期,中国经济新一轮的增长主要是源于消费结构升级,也就是中国的消费结构由衣、食向住、行阶段升级,所以在这种趋势的带动下,中国的产业结构在十一五期间将发生巨大的变化。要调整产业结构,使我们的产业结构进一步的优化,品牌建设也需要进行调整。
其实,不单单是十一五规划,可以说改革开放30年的整个过程,中国市场都一直在经历消费者需求一轮又一轮的升级换代,正是因为这种不断的升级换代,要求我们的品牌必须要不断随着消费群的成长而成长;否则,就容易陷入品牌老化的尴尬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