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闭门造车到改革开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国有制、大锅饭到民营等非公有制经济蓬勃发展,30年来,中国五金制品行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定点生产到遍地开花,从艰难起步到快速腾飞的发展之路。无论是白手起家的民营五金制造企业,还是国有企业改制之后进入的民营资本,其飞速发展都证明了,五金这个竞争充分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只有通过与市场经济体制、与民营体制紧密结合,才能给自身腾飞和发展,带来新生。
改革使五金行业获得新生
据国际模具及五金塑胶产业供应商协会秘书长罗百辉估计,从最初的产业“百万大军”到如今逾2000万的生产从业人员、规模以上企业4万家,从1988年的10余家销售上亿元企业到如今的8000家到1万家,销售上10亿元的企业达到20余家……改革给中国五金制品行业带来的改变无异于松开了束缚的缰绳,行业发展如同一匹奔腾的骏马,勇往直前。五金行业企业正在做强、做大、做专、做精,在调整产品、产业和所有制结构,推广技术创新,实施品牌战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立特色区域,扩大国际合作与交流等方面,都有不同凡响的建树。目前,我国五金制品行业中销售额超亿元的企业占到了20%,而在1988年只有三环、张小泉、固力、长城精工、文登威力等14家企业的销售额超过了亿元;产品品种也由1984年的40多种激增到现在的1万多种。据统计,五金产品在上世纪的1984年时只有40多种、品种不足500个。如今产品已经爆炸式地激增到1万多种产品,而产品品种则达到四五万种,是过去的20倍。产品门类,已经从过去传统的日用五金、建筑五金、工具五金三大自然行业,增加到10大类产品,新增加了淋浴房、燃气用具、吸排油烟、厨房设备、烹饪器具等新品类。即使是传统工具,也增加了许多现代生活才有的装饰装潢、园艺工具等许多品种。
同时,五金行业的销售业态发生实质性变化。在罗百辉看来,今天的五金产品市场已经从过去计划经济时期单一的五金交电系统,演变而为多种销售渠道:大规模的五金专业市场、企业的品牌专营店,还出现了最新的网络营销模式。对五金专业市场,甚至可以说是一种颠覆性的变化,因为无论从规模上看,还是从范围上看,都是改革开放前从来没有过的。这些大规模的五金专业市场,分布在北京、上海、天津、武汉、南京、杭州、成都等地。应当说,专业五金市场从综合市场分离出来,是市场成熟和发展的需要。
国际地位日益提升
改革开放30年来,特别是最近20年来,中国五金制品行业的企业数、规模、产品品种、管理和质量水平以及品牌影响力等均有了显著地提高,与世界的差距也在不断缩小,有些产品甚至超过国际水平。据统计,1988年我国五金产品的出口额只有8亿美元,而今却达到300亿到400亿美元,是20年前的40到50倍。早在1999年,中国五金制品行业基于安全和技术进步的考虑,率先在业内启动了淘汰直排式燃气热水器的活动,由此推进了整个行业以技术进步为主的产业结构的调整步伐。之后,在中国五金制品协会的牵头组织下,压力锅、水龙头、吸油烟机、工具、锁具等产品通过制定新标准等,纷纷加大了淘汰落后产品的步伐。以锁具为例,产品从最初的挂锁到执手门锁,实现了机电一体锁、电子锁直至指纹锁、远程遥控锁的变迁。
从2001年算起,中国国际五金展览会至今已成功举办8届。展览面积也从1万平方米、3万平方米、5万平方米、7万平方米直到2008年时的10万平方米,规模一年比一年大,水平一年比一年高,目前已经成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专业展览会。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中国五金在世界五金界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中国五金的30年,就是大胆创造的30年,五金行业开辟了一个又一个新天地:催生燃气热水器是一个创造;勇于自我否定、淘汰直排式热水器是一个创造;命名特色区域,首度打开区域经济之门是创造;借会展经济之形,行与世界接轨之实,加入世界五金联合会,并争取到世界五金大会在中国召开。
总结行业改革开放30年来的发展,中国五金制品行业成绩斐然,但一些高端产品仍然依赖大量进口。下一步,行业将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实现从量的扩张到质的提升,实现附加值提高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