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次易主 管理混乱 内部结构剧烈衰变
最初,东方家园建材超市由东方集团董事长张宏伟创办,但很长一段时间内,经营状况并不景气。
2008年,瑞寰基金向东方家园建材超市注资3亿元,东方家园建材超市迎来首次“易主”——李凤江担任CEO。李凤江曾创立过欧倍德,并担任过物美总裁。然而,第一次易主却未取得明显收效。
2012年2月,龙柏宏易集团售让一部分瑞寰基金股份介入东方家园,并委任刘皓担任新总裁。刘皓此前曾任天津家世界家居公司总裁、全球最大建材超市家得宝中国公司副总裁。但刘皓上任不久,有消息传出东方家园建材超市经营不善,被指拖欠供应商货款。
2012年9月,东方集团放弃大股东身份之后,曾于2005年任东方家园建材超市副总裁的丛亮被重新请回。“老朋友”丛亮的回归让东方家园建材超市的员工欣喜不已。然而不到5个月,接连出现东方家园建材超市门店关闭停业,管理层集体辞职炮轰股东的事件。
东方家园建材超市于2012年一年之间三次易主,非但未能扭转乾坤,反而每况愈下,负债累累。直到关门停业前的2012年上半年,据东方家园建材超市财务报表数字显示,营收额仅为1.9亿元,营业利润亏损1.2亿元。三次易主,使得东方家园危在旦夕,其根源是总裁们的经营理念发生冲突,还是数次易主背后的利益产生矛盾?
股权不明 推诿责任:东方家园内部矛盾严重激化
1月14日,由供应商、员工、消费者组成的近200人讨债队伍聚集在北京东城区第五广场的东方集团总部。对此,东方集团并未出面表态,而是在门口贴了一张通告,称龙柏宏易投资机构是东方家园建材超市的大股东,东方家园建材超市沦落至此是因其未进行增资。在此通告上,还留下了龙柏宏易负责人的手机号码。
东方家园建材超市声称,龙柏宏易在接手东方家园建材超市65%股权时,向东方集团承诺2012年6月30日前完成剩余增资4886万美元 (按照2008年瑞寰基金入股时的美元兑换价计算),但时至今日,龙柏宏易一直以资金短缺为由拒绝履行增资义务。
但龙柏宏易一方则表示:东方集团以同样一个团队,通过多个交易主体与龙柏宏易签署了相关备忘录,但各方始终未签署正式的增资协议,因此龙柏宏易从未成为过家园零售的实际控制人。龙柏宏易作为基金管理机构,从未参与家园零售的实际运营。
据了解,东方家园建材超市分为商业公司和实业公司两部分,商业公司负责东方家园建材超市品牌运作及商场运营,而实业公司则掌管相应的物业资产。投资方包括龙柏宏易等之所以收购注资东方家园建材超市,看中的是“商业+实业”为一体的商业模式。
今天的东方家园建材超市走向衰败没落,是东方集团的资本运作所致?还是投资方注资没有到位?面对2亿元的欠款,面对供应商、员工、消费者,究竟谁来“买单”?在互踢皮球、推诿责任的背后,谁才是真正的操控手?
模式成型 水土不服 到处转战 劳民伤财
自2006年以来,建材超市这一业态在国内持续走低。德国欧倍德转让、百安居全线退出中国市场,家得宝关闭在华所有门店。东方家园建材超市的“关店潮”再度掀起轩然大波,是否超市模式真的不适合中国家居建材市场的发展?
曾经红火一时的东方家园建材超市,凭借统一采购、统一经营、统一标识、统一形象的超市模式,深受广大消费者的认可和称赞,经营业绩也曾一度令业内外人士惊叹。然而,也正是囿于这种模式使得东方家园建材超市举步维艰。据东方家园建材超市内部员工透露,东方家园建材超市为了节省成本,于2011年和2012年实行现金采购,总部统一到生产商处采购,由此产生很多问题。一方面是产品质量不过关,顾客退换货问题难以解决。另一方面,总部强制性把所购货品分发到各个商场,容易造成产品积压。如此一来,恶性循环,不仅减少了客源,也和供应商产生很大的矛盾。与此同时,在供过于求,产能严重过剩的市场环境下,消费者逐渐变得理性,对于同等产品的价格会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比较。而超市模式的卖场没有价格上的比较优势,亦不能让供应商在不同卖场卖不同价格,这也是导致客源流失的因素之一。
另外,纵观房地产发展,精装修房已经成为未来的主流趋势。在目前的销售楼盘中,有数据显示,北京精装修或全装修房的比例约占50%,广州约占70%,而深圳早在2008年就计划“2010年年底前全装修住宅销售率达到100%。”精装房的全面入市,对于家居建材零售商又是重重一击。想要抢占房地产工程市场必然要压低价格,再加上大部分开发商多是在房屋交付成功后再付款给供应商,这样极易造成资金成本攀高,如何周转资金对于家居建材商又是一巨大挑战。当然,对于目前的东方家园建材超市来说,摆在眼下的是生存问题,根本无暇顾及开发市场。
房产调控 恶性竞争:市场严苛为东方家园施压
根据东方家园建材超市内部员工介绍,东方家园建材超市于2008年便开始走下坡路,从此一蹶不振。而这与国内房产调控政策息息相关。自2008年起,为遏制迅猛的房价涨势,国家出台系列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位于房地产下游的家居产业猝不及防。
曾经供不应求的繁华市场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是行业洗牌。洗牌未必就是坏事,洗去了经营不善、管理不佳的中小企业,留下了服务到位、营销取胜的大品牌。洗去了房产泡沫之下的虚像,留下了实实在在的刚需。赢取市场、瞄准客户需求成为企业的救命稻草,只可惜,东方家园建材超市并未握紧这根救命稻草。
2008年,东方家园建材超市盈利7000万,但接下来的几年连续亏损上亿元。除了受房产调控影响外,行业的恶性竞争也是导致其崩盘的重要因素。家居建材行业庞杂紊乱,市场不规范,信息不透明,在这样一种情境下,各大建材超市盲目加速扩张,直接导致市场分流。
在北京,东方家园建材超市不再是消费者的首选,红星美凯龙、集美等已经家喻户晓。当市场需求减少时,服务和品牌往往更能聚拢人气。据相关人员透露,东方家园经营管理混乱,研发滞后,存在内耗严重、品牌推广不足等问题,这些直接导致东方家园在与各大卖场的激烈角逐中败下阵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