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经销商总是期望得到厂商和市场的关怀,造就了一种很普遍的现象,那就是“我帮你卖产品,你就得帮助我”的谬论,这必然影响经销商的素质。好比动物园的动物,圈养久了,受到的照顾太多,当回归自然,突然面临残酷竞争的自然环境时,必然会感到手足无措,不知如何保护自己、如何生存。
经销商的核心问题是要加强素质锻炼,从而做大做强。维持一定的销量,拥有一定的市场知名度,有计划的发展,是经销商在市场上“安家立命”的标准。
目前,经销商大部分是“坐商”,这里就不探讨形成“等订单”的原因了,重点剖析一下其危害性。
“等订单”的危害
1、被动。一个“等”字,体现出一种状态,这种状态可能有迷茫、有无奈、有困惑、有压力,但被动的滋味最后一定不好受,有可能会被厂家无情抛弃,也可能会被同行击垮,还有可能在时间的冲刷下逐渐走向没落。
2、粗放。坐等顾客上门,必然会丧失对市场与客户的把控,会失去对市场需求的敏感性,会在不知不觉间与下游客户拉大距离,这种粗放,会越来越失去市场的青睐与宠爱。
3、易被竞争对手攻击。这种粗放,注定会存在很多市场空隙和漏洞,甚至会“千疮百孔”,会越来越被竞争对手所关注,他们会乘虚而入,会抓住机会抢占市场,就会有“四面楚歌”、“兵临城下”之感。“变则通,通则久,坐等订单的经销商要想改变被动的格局,要想做强做大,就必须从坐商到行商,也就是从“等订单到跑订单”。
什么是“跑订单”?
所谓“跑订单”就是主动走出去,主动营销,主动推介产品,主动提供服务。
1、主动。一个“跑”字,体现了一种主动,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一种主动参与市场竞争的豪迈,这是一种与时俱进的体现,是经销商迎合市场潮流,协同厂家勇于参与市场竞争的斗志。
2、精细。主动出击,可便于经销商更好地找到契合点,比如下游渠道与终端客户喜欢什么样的产品,未来如何把握渠道与终端,如何与客户建立一种持续的关系,如何更好地与下游渠道及客户进行互动交流与沟通,只有下到基层一线去,才能更好地渗透市场,做深、做细、做透。
3、抄竞争对手后路。马太效应告诉我们,在未来的市场角逐中,强者恒强,弱者恒弱,“跑订单”,就是赢取主动的机会,主动发现客户的需求,主动协助客户推介产品,在共赢的前提下,勇于抄竞争对手的后路。
经销商如何“跑订单”?
1、从“跑订单”中找到需求趋势。经销商通过“跑订单”,及时发现客户的潜在需求及产品需求,借此,引进适合客户需求的产品,满足下游客户对于利润及其产品功能日渐提高的需求。
2、从“跑订单”中提升服务意识。“跑订单”是经销商服务意识的一种体现,通过“跑订单”中的理货、陈列、库存管理等,为下游客户,尤其是终端客户提供最大化的售后服务,为客户提供最大化的附加价值。
3、经销商要定期下市场。在市场操作中,经销商除了要避免成为“大业务员、大会计、大装卸工、大司机”之外,还要避免成为目中无人的“大老板”,很多经销商容易陷入一种小富即安的状态中,懒于下市场,不屑于下市场,造成与下游客户的隔阂与陌生。其实,经销商也要定期下市场,了解市场、洞察竞品、熟悉客户,做到对市场与客户烂熟于心,从而能够更好地决策,并可充当厂家的一线销售顾问。
4、从“跑订单”中学会精细化管理。比如,在主动拜访客户中,可以建立详细的客户档案,深入了解下游客户甚至终端客户的思想、经营、销售、家庭、管理、人员等诸多情况,从而建立数据库营销,更好地去做精细化管理,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5、从“跑订单”中建立良好的客情关系。通过主动铺货,经销商可以跟下游及终端客户建立一种内在联系,为客户及时提供应有的帮助,做顾问式销售,与客户建立良好的关系,从而能够持久地经营与共赢。
经销商从“等订单”到“跑订单”,是一种经营思想的变化,更是一种行为方式的变化,以此来获得更多市场机会,也可在竞争中获取更多的市场主动权、话语权,从而勇立潮头,制胜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