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窗幕墙网】像逛超市那样买建材,这种经营模式是舶来品。数年前随着家得宝、百安居等国外大型连锁建材超市进入我国,但经过数年发展,洋建材超市明显“水土不服”,陆续因经营惨淡而逐步撤出,重庆的情况也如此。但是,2013年重庆建材超市却逆势崛起,迅速成长。
市场现状
百安居重庆仅剩一家店
世界500强企业之一的建材巨鳄百安居早在2005年就进入重庆,并计划一口气连开4店。百安居南坪店于同年8月1日开张,黄泥塝店和冉家坝店也相继开张。当时号称是经营品种将达5万多个的综合性建材大卖场,而且宣称“一般品种的价格要比传统市场低20%,自有品牌比同类产品要便宜20%-30%”。但如今,百安居在重庆市场仅剩下冉家坝一家店还在经营。而曾经是中国最大家居建材超市的东方家园建材家居连锁超市虽然先于百安居进入重庆市场,但也因经营不善,于2009年关闭。
洋建材超市水土不服的情况并非只在重庆,放眼全国市场也是如此。2012年,全球最为知名的家居建材连锁巨头家得宝也一夜关闭最后7家门店彻底撤出中国,而百安居也在全国范围内因经营惨淡而全面收缩。
洋建材超市
家装DIY模式不适合国情
这些世界家居建材零售巨头为何在中国市场不堪一击呢?原因很多,但业内资深人士表示,归根结底就一句话,并没有把准中国市场的脉。
该人士表示,从根本上来说,建材洋超市在中国移植并改造了其在国外的成功模式,一种基于自己动手DIY装修理念的产物,但这并不适合中国市场都是雇人来进行装修的现状。在国外,一般是精装修房,顾客买辅料(水电、防水、涂料、木工材料等)DIY往往只是局部运用,不会涉及到主体装修结构,且他们自身的装修知识较高,而且对于装修效果的要求也相对较低,因此超市内的导购人员通常做的都是一些基础性的导购工作;而国内,则是相反的情况,买辅材会涉及装修主体工程,进行辅材采购的往往是装饰公司和项目经理,他们在购买材料的时候,往往需要清楚了解各种材料的成分、使用准则、装饰效果、售后维修等各个方面。如此一来,洋超市的上架自选模式,和店面导购人员服务水平就不能满足国内消费者的需求。
虽然,这些建材洋超市也对经营模式进行了改造,比如说设立装潢中心,用提供家装服务来带动产品销售,但与品牌家装公司相比,在设计、管理、施工方面的经验和专业性又显不足。
最为重要的是并没有真正实现超市的价格优势。洋超市均采用了代销为主的制度,由品牌厂家或代理商派驻促销人员,销售了才结算,结算周期比较长,而且不承担推广和服务责任,还要收取各种费用,这样供应商成本就很高,商品的结算价格也就高。此外,大多数建材超市建在中心城市,选址市中心,高昂的租金也增加了商品的成本。因此,价格优势不明显,商品选择性还比家居卖场少,这些都成为洋超市最终被消费者诟病和放弃的重要理由。
在管理上,洋超市单方面强调消费者利益,对供货商苛刻,也失去了很多供货商支持。此外,受金融危机加上淘宝等电子商务崛起的影响,也对其没落并退出建材超市的舞台起了一定的催化作用。
本土建材超市
比淘宝价低还有好服务
在建材超市模式发展大势不妙的情况下,重庆本土的建材超市却逆市生长。如力诚建材抓住2009年洋超市退市的契机,每年保持着高速增长,如今在主城拥有美每家、龙溪建材、马家岩3家门店,并在二级市场永川铺设旗舰店,营业面积达到5000多平方米。据不完全统计,力诚建材服务了重庆十多万的家庭,并形成了良好的业界口碑。
据记者了解,重庆本土建材超市之所以获得成功,首先是对价格进行了很好的控制。以力诚建材为例,他们就采用了不同于洋超市的进货策略。先付款买断经营策略,主要品类都是直接和厂家合作,免除中间环节,批量进货,压低进货成本。从服务层面上来讲,力诚建材超市所有的促销人员和服务人员都是自己的员工,针对消费者的需求设计了精细的服务方案。
力诚建材负责人称:“在这种模式下,厂家就愿意给与价格支持,力诚建材的进货成本低于其他的商家,所以,我们的销售价格,可以和淘宝商城比价,但是服务含量却很高。”
另外一方面,与传统的洋超市“坐商”相比,一直以来重庆本土建材超市更是“行商”,重视网络宣传和多渠道营销,而且服务更加专业化。
“通过网络、小区授课等方式传播装修建材知识,从2005年至今,为力诚建材积累大量粉丝,以信赖和口碑效应带动销售,塑造了‘建材专家’的形象。”
对于本土建材超市的崛起,重庆晨报家装行业总监栾清华表示,重庆本土建材超市,抓住了洋超市退出的契机,并以“名品、折扣、服务”满足重庆消费者的需求,推动了建材行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