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有的说:"北魏壁画有粗犷的风格,画佛画菩萨的脸和手,那种赭黑色的简括粗线条,够有味道,既原始又自然,既单纯又朴实,显然是在新石器时代彩陶的传统中发展起来的。" 还有的议论道:"北魏、西魏、北周壁画的彩色,具有它的抽象美。"他们的所谓"赭黑色粗线条"和"具有抽象美的色彩"的作品,指的就是249窟、254窟、272窟、288窟北魏时期变了色的壁画飞天等壁画。 这些对敦煌壁画色彩变化的议论,在美术界中出现是完全可能的,原因就是他们过于专注于艺术的抽象和个人思维上的臆想,和涂料界中的化学家是完全从不同的角度看同一个事物。 对于敦煌莫高窟的壁画,随着年代的延续,变色是无法抗拒的,色彩要展现在人们的视觉感观器官之前,一定会受到大气、光线、尘土等的腐蚀,即使将其抽真空密封起来,到一定的年限后仍然会变色,何况文物如此浩大,也不可能封存,即使可以封存,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了。 那么我们现在可以做些什么事情,尽力使其保存下来呢? 最好的,也是最简单的办法是创造条件,将它现在的色彩全部记录下来,并在相隔一定的时间后(例如3~5年/次或10~20年/次)再次记录,并核对两次时间间隔中其色彩的变化,并以一定的定量数值表征出来。 在色彩方面,我们从事涂料的可以用色度学的知识对色彩进行定量的科学分析和测试,即根据基本参数(明亮度、色调和饱和度)对任何色彩作出准确的定量分析,还可以按孟赛尔颜色系统中的色相(H)、明度(V)和饱和度(C)作出颜色三属性的分析。 但是个别不懂化学涂料的专家(美术家、考古家、历史家)对记录色彩的问题恰恰提出了让人哭笑不得的奇谈怪论,一是认为壁画的褪色、变色是自然规律,壁画色彩既然已经改变了,无法挽回,研究它的价值就不大。二是认为敦煌壁画的变色并不可惜,变了色的比没有变色的还来得有艺术品位。笔者认为,对于一切国家级重点文物(凡有色彩的)都应力争将其现在的色彩记录下来,不仅对已经开放的文物,对新文物也应记录下来,并作定时的变化比较,不仅是敦煌莫高窟,还有麦积山石窟、芮城永乐窟和辽阳营城子汉墓、河南窑县汉墓等处壁画都应作色彩记录。王伯敏先生就对1962年与1981年间隔记录下来的色卡进行了编号、分析和研究,并提供了十分宝贵的资料,非常值得后人效仿。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
门窗幕墙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
门窗幕墙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
门窗幕墙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