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多的"全国第一"在温州诞生:第一份个体户工商执照,第一家股份合作企业,第一个实行金融浮动利率改革,第一座农民城,第一个私人包机公司,第一个跨国农业公司,第一个民间异地商会,第一个境外中华商城,第一个金融改革综合试验区-- 然而,改革开放前,温州资源匮乏,交通闭塞,城市破旧,农村人均耕地不足半亩;2/3的人口处在贫困线以下,是当时中国最为贫穷落后的地区之一;金乡、宜山、龙港等一些今天闻名全国的浙南经济强镇,当年却是民不聊生的"讨饭之乡"。 改革开放后,敢想敢做的温州人率先冲破长期禁锢的所有制藩篱,形成了十万家庭工厂、十万供销大军、十大专业市场,创造了生机勃勃的"温州模式"。 30年来,"温州模式"创造了令人刮目相看的经济奇迹:制造业囊括了全国10%的服装、20%的鞋、60%的剃须刀、65%的锁具、80%的眼镜、90%的金属外壳打火机和水彩笔-- 资料显示,1978年至2007年,温州国内生产总值从13.2亿元增至2157亿元,增加了163倍多。温州民营企业的数量占到99.5%,当年的家庭工厂里也成长起南存辉、郑秀康等一大批著名企业家。 藏富于民正是温州经济的特色。从1978年到2008年8月份,温州全市居民存款从1.79亿元猛增到4036亿元;人均储蓄从8元提高到24000多元。 一些经济学家认为,与珠三角模式、苏南模式相比较,温州模式以其更加广泛地实现了富民目标而更具有生命力。 "政府一毛不拔,事业兴旺发达。"通过广泛引入市场机制和民间资金力量,温州的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由改革开放初的11.3平方公里发展到现在的163平方公里;建成了水电、高速公路、铁路、机场、港口、通讯等一大批重大基础设施。当年,闭塞落后的海港小镇因此发展成为富裕繁华的沿海大都市。 在率先实行小城镇体制改革,率先运用市场机制搞城市建设等一系列"全国第一"之后,温州近年来在企业制度创新、金融制度改革、政府职能转变等,又"率先"迈出具有方向性意义的步伐。 今年12月份,温州市政府下发了《温州市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总体方案》。这个《方案》列出16项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的综合改革内容,其中包括制度创新、要素供给、市场准入、和谐创业、发展环境5个方面,力争要在5年内成为机制体制更活、创新能力更强、发展环境更优的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区,为全省乃至全国的民营经济改革发展积累经验。 一个"日不落"的城市 有"东方犹太人"之称的温州人,以敢于闯荡世界、又如"蒲公英式"到处落地生根著称。自从1984年成为中国沿海首批14个开放城市后,温州加快了对外开放、向外拓展、"走出去"的步伐。温州经济在本地生根开花的同时,又创造了一个"市外温州"。 改革开放以来华人在世界各国的"新侨民"中,最大的群体就是浙江温州人。因此有人说:"从地球上太阳升起的地方到太阳落山的地方,都可以看到温州商人的忙碌身影。" "哪里有市场,哪里就有温州人;哪里没有市场,哪里就出现温州人。"目前,温州有170多万人分布在全国各地经商办企业,在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建立了167家温州商会;还有60万温州人分布在世界93个国家和地区。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史晋川说:"2001年我刚去纽约时,唐人街边上有个地方住着很多意大利人,可6年之后,很多店铺的主人换成了温州人。"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
门窗幕墙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
门窗幕墙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
门窗幕墙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