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量化宽松和精矿供应短缺支撑了铜价上行,但是中国产量、进口量、库存量高企,市场整体供应压力大,所以铜价上涨和下跌的空间均有限。
铜价2月初至今一直维持三角形振荡走势,LME铜价运行于8100—8700美元/吨的区间内,沪铜运行于58500—62500元/吨的区间内。铜现货价格一直维持贴水状态,下游企业按需采购,市场成交清淡。
欧美注水,流动性不支撑铜价大跌
美国的扭转政策在6月份到期,在此之前,关于QE3的投票将会一直持续,这将对铜价形成一定支撑。同时,欧元区各国的积极救助使得近期市场对欧元区的忧虑进一步减退。全球进入量化宽松时代。金融危机以来,每一次量化宽松都会带来一波商品上涨行情,虽然边际效果递减,但利多效果不言而喻。
国内经济下滑风险大,降准概率大
3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53.1%,比2月份提升2.1个百分点,继续位于临界点以上。然而近期发布的3月份汇丰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初值为48.1%,创下4个月来的低点。国家统计局周二公布的数据显示,1—2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净利润同比下降5.2%。而2011年同期,该领域利润同比增长34.3%。如果3月份的CPI数据没有大幅度反弹,国内4月份降准或降息的概率就会加大。如此一来,释放的资金将会在一定程度上支撑金属价格。
精矿供应短缺,源头上控制总体供应
国际铜业研究组织(ICSG)的最新报告称,2011年全球精炼铜市场供应短缺35.8万吨,与2010年情况相同(短缺37.7万吨)。ICSG称,尽管中国的消费量触及纪录高位,但由于年底节假日期间其他主要铜消费地区的需求疲软,2011年12月全球精炼铜市场供应过剩4.1万吨。从矿产利用率角度考虑,精矿产量受到客观因素限制,上游呈现供应偏紧态势,电解铜生产将受牵连,短期内因再生铜的补充或许不会出现太大的供应缺口,但长期看,一定会限制铜价的下跌空间。
产量进口库存均高,国内供应压力大
从去年3月份开始,国内电解铜产量就没有下过40万吨,同时,进口量也一直维持高水准,表观消费量高达80万吨/月。根据中国有色协会的统计,1、2月份产量分别为43.4和43.7万吨,在包含传统节日的两个月份里,依然保持高产,可见冶炼企业高效的生产能力和高涨的生产热情。1—2月份,全国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04.05亿元,较上年同期新增固定资产投资32.65亿元,实现同比增长19.1%,这些数据说明冶炼产能在进一步扩张。
从去年11月份开始,铜进口量一直稳定在30万吨以上。表观消费量因产量和进口量的高企而稳定在80万吨,这和以往60万吨的月表观消费量相比,增长近1/3。去年12月份进口量突飞猛进,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某些企业融资额度到期,而今年1、2月份在进口比价不利以及消费不旺的情况下保持巨大的数量,说明企业的融资需求依然旺盛。如果没有强大的消费做支撑,如此巨大的表观消费量将给后市留下较大的供应隐患。
国内铜材生产2月份逐步恢复,重新回到90万吨,较去年2月份增长近70%。历史规律显示,1—2月份铜材产量较低,3月份逐步攀升。从现货市场的表现看,国内需求仍未完全启动。
总的来说,铜价上涨和下跌的空间均有限,或将运行于8000—9000美元/吨的区间内,短期虽向上突破,但振荡轴心难以摆脱8500美元/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