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季度中国经济数据日前公布。综合来看,前三个季度,全国GDP同比增长7.7%,CPI同比上涨2.5%,都处于国家预期的区间之内。可以说,中国经济呈现稳中有升、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完成今年经济增长目标和全年物价调控目标,都“应该没什么问题”。
一句“没问题”,显示出一股信心。做出这样的判断,并非易如反掌,而要坐实这样的结果,更非唾手可得。今年以来,内外环境确实复杂多变:一方面,世界经济复苏依然艰难曲折,外部需求疲软不振,美元量化宽松政策一度有变,欧美债务问题束手无策,国际市场的风吹草动都会迅速波及国内经济运行;另一方面,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各方利益博弈阻滞改革进程,产能过剩和结构调整问题亟须纾解,物价上涨压力不容轻视。造成这种局面,既有前几年问题累积的原因,也有中国经济在新阶段遭遇新问题的因素。为此,国内一些人一度发出悲观预期,国际上也有人大造“唱衰”、“唱空”论调。但三个季度下来,中国经济顶住了困难和干扰,保持了好势头,交出了不错的成绩单。
成绩令人欣慰,说明前一阶段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初见成效。但冷静观察现实,中国经济依然存在不少躲不开、绕不过的难题,还不乏需要警钟长鸣之处,盲目乐观不得。尤其是在增长脚步稳住之后,是又陷入旧有发展模式的“路径依赖”,还是咬紧牙关攻下“转型升级”这座山头,政府和市场都需要想清醒、做扎实。没有一定的经济增速,转型升级没法搞,但增速有了,转型升级是不是就一定会搞起来,一定会搞好,从以往二三十年的经验教训看,这个事还必须打一个大问号。说白了,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如果没有战略定力,没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劲头,是很难实现的。在今后几年甚至十几年里,这就是比稳增长更重要的一个战略任务,我们必须完成。
鉴于内外条件的变化,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入中高速增长已是不争的事实。在后危机时代,世界各主要经济体都面临转型升级的任务,谁率先实现了,谁完成得好,谁就能够在未来世界经济格局中占领先机和主动权。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中国经济,没有理由在这场竞争中落于人后,而大有理由去力争上游。开弓没有回头箭,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在即,国内外都在瞩目中国将如何全面深化改革,去真正实现中国经济至为关键的一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