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盲目扩张、过快发展,将直接导致产销矛盾,计划性差。建厂之初,对市场销售预计不准确,会导致两种结果:A、产能相对过剩,定单不足,大量人员、设备、场地闲置,资金、材料循环缓慢,依靠不断增加资金投入来维持正常经营,给投资人造成沉重负担和心理压力;B、依据定单销量设置投入规模,理论上是可行的,而且90%以上的木门企业都选择以"销定产"模式,但缘于没有成熟参考模式和科学严谨的计划,以及生产工人资源可控性差,所以产生的结果让经销商和厂家都身心疲惫。利益导向的行为和盲目跟风的扩张带来太多的隐性弊端,结果就是生产厂与员工供需关系的失衡,造成劳动关系短时间相当紧张,使相关技术人员、销售、管理、工人缺口巨大,源于供需不平衡,老板被迫让工人牵着走,更谈不上制度化管理和标准化作业。 而由于木门的产品的特殊性,在没有渗透其内在市场增长规律的前提下,很多小规模木门企业在发展中都摔了跟头。我们暂且分析一下以产定销的模式(新建小规模厂),初期市场处于开发期,定单结构单一,所以生产一直处于上风,销售只有以网络增长速度来填补产能缺口,在销售网络增长过程,很多厂没有渗透网络销售的增长规律,把常规增长10%-40%作为了唯一标准,而网络增长有特殊的规律轨迹,网络销售在积累初期会按照常规模式增长,但当网络形成成熟基础,就会在基点上形成突然的几何倍增。(如图:四月、七月是当年销售销量突增的两个基点。) 这会让生产措手不及,如果没有预见性,就会形成生产堵车,周期瞬时延长,而且无法在短时间内解决问题,同时为了改变超期现状,最短时间把产品交出去,一切为了产能的决定,会使产品品质直线下降。这种无征兆的延期、品质下降,在市场销售直接导致了没有诚信、质量投诉、经济赔偿的恶性结果,让经销商苦不堪言,大量精力、资金投入到协调处理纠纷上面,无法展开正常业务,因而出现亏损,对厂家失去信心。而对厂家而言,当出现生产堵车时,就会在人员、资金、设备等方面增加投入,当生产配置到位,产能周期正常了,才发现经销商已经大批量流失,定单急剧下滑,高投入却造成了各种资源的二次浪费。 标准化是把"双刃剑" 现阶段木门行业内虽然一些大品牌在全国占据了相对优势,实际从市场份额比例分析,还没有一家大企业的产品品牌超过整个市场2%的份额,更谈不上强势巨头,基本上还是一个"战乱"的阶段。所以,每个品牌都有相同机遇,成长的空间、潜力和机会都很大。 由于木门行业不同于其它行业,目前的竞争由于产品规格的差异性,相对于建材的其它行业如地板、瓷砖、洁具来说还没有达到白热化的地步,尤其现在国内木门销售是严格的定单式销售,以销定产,客户的定购产品尺寸都不是标准的尺寸,所以厂家无法在规格尺寸上标准化生产,也就在理论上形成了所谓的"零库存"。对于实力较小的厂家来说,既担心没有定单销量,又担心定单太大,定单太少无法满足企业的正常经营,定单太大又吃不下,造成生产堵车,所以对于目前一些具有生产规模优势的企业来说发展空间会更大。 如果房地产的建筑洞尺寸标准化了,达到钢质入户门的尺寸标准,室内门的竞争就会趋向白热化,室内门尺寸一旦标准化、生产工业化之后,严格按照规定门洞尺寸高2050mm、宽880mm,墙厚220mm来做,那么室内木门的生产瓶颈基本上被打破了,就可以标准化、批量生产,形成备货库存,市场的竞争更多的增加了资金压力的因素,规模性的企业就有机会收购重组、合作,逐渐把市场网络兼并,逐步作大,全国的木门企业至少有50%以上会面临被兼并、淘汰的命运。所以木门行业在未来的3-5年前景非常好,目前行业整体处于上升趋势,以浙江、广东、川渝、东北极具代表性,发展势头非常迅猛。 如果房地产的建筑室内门洞尺寸标准化了,达到钢质入户门的尺寸标准,室内门的竞争就会趋向白热化。 面对当前的市场压力,木门行业又该如何走出困境,已是所有木门企业当前最亟需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逆境中求生存,木门企业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善:(1)推进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只有产品创新,使木门市场呈现出多层次、多元化的市场格局,避免同质化产品恶性竞争,差异化竞争才会有更好的市场生存环境;(2)走品牌发展之路,不断提高品牌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知名度和影响力;没有品牌就没有市场,也就没有企业的生存和发展;(3)加强品质控制,提高服务质量,用品质培育市场,用服务维护网络,质量和服务才是企业在市场赖以生存的基础;(4)提高内外部制度流程管理,提高自动化、标准化程度,降低成本,向管理要效益;(5)加快市场开发、加速企业发展速度。 挑战和机遇并存,政府在刺激内需,利用当前的发展机遇,对我国而言是非常好的发展机会,所以对木门企业来讲机遇大于挑战,更应该把握时机,蓄势待发,打造中国木门朝阳产业。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
门窗幕墙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
门窗幕墙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
门窗幕墙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