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位于无锡锡山开发区的友谊钢铁贸易市场二期工程开业,目前已有158家钢铁贸易及相关企业入驻。在目前普遍认为今年全球钢铁需求萎缩、钢铁价格低位运行的情况下,无锡这一大型钢铁市场扩容的"逆风之举",被不少经济研究机构、业内专家看作是长三角钢铁贸易市场回暖的又一信号。 长三角是全国最大的钢铁贸易和物流圈。长三角有百余家钢铁贸易市场,数万家钢铁贸易企业,今年产能和钢价走势如何?自身发展存在哪些问题?在前天于无锡举行的长三角首届钢铁贸易论坛上,专家和业内人士各抒己见。 钢贸企业量多,散乱小弱 根据中国企业联合会统计,我国目前除了西藏,其余省区市都有钢铁贸易市场,总数超过千余个,进驻大小贸易企业超过20万家,已形成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厦门福州地区和武汉郑州地区5大钢铁物流圈,其中以长三角规模最大,上海现有大中型钢铁现货贸易市场近60个,市场数量和贸易量都在全国省市中居首位。 目前,钢铁贸易企业普遍存在散、乱、小、弱现象。以企业实力较强的长三角为例,年销售量达30万吨的企业就算很大了,而钢铁产量只占中国1/4的日本,一家贸易公司的年销售量就达2500万吨。 钢铁贸易企业散乱小,导致物流成本居高不下。根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的统计,中国钢铁物流成本占钢铁总成本比例达20%,而世界平均水平仅8% 10%。 更严重的是,钢铁贸易企业的无序竞争,可能引发一连串资金风险。目前,大多数钢铁贸易商和"上家"钢厂的结算方式是"款到提货",但和"下家"钢铁用户的结算方式,则大多数是"先给货后付钱"。在房地产市场,"先给货后付钱"的方式尤其盛行,不少房地产开发商一直等到房子卖掉后才会和钢铁贸易商结货款。 大多数中小贸易商没有足够资金,就到银行或民间借贷机构借钱,然后去钢厂买钢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的一位专家说,钢铁贸易企业启动了大量银行和民间借贷资金,仅江苏一省,去年经钢铁贸易企业销售的总额超过1000亿元,其中很大一部分垫资来自银行和民间借贷。在经济高速增长、房地产市场向好的情况下,资金链的危险被掩盖了,但目前情况下,承担的风险就变大了。 产能继续扩大,出口萎缩 对于靠赚取"中间差"而生存的钢铁贸易商来说,最担心的莫过于钢铁供过于求。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专家董志洪介绍,从1996年起,中国钢铁产量已连续10多年稳居世界第一。过去5年,全国各地有不少钢铁项目上马,今后几年,这些产能将逐步释放出来。据估计,中国目前的钢铁产能已达到5.6亿吨,年内还将继续扩大。 出口却在萎缩。全球最大的独立钢铁交易商杜弗克认为,2009年全球钢铁需求可能下降10%。欧洲钢铁工业联盟最近发布报告预测,欧盟今年钢铁进口将下降11%。不过,也有不少国际机构预测今年全球钢铁需求量将以2% 3%的小幅微涨,但以出口消化我国的过剩钢铁产能,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并不容易。去年我国钢铁出口近6000万吨,今年要保这一数字,很难。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陈东琪指出,今年全球钢铁贸易保护主义愈演愈烈,钢铁出口也将越来越难。春节前土耳其、印度和欧盟分别提高了钢铁进口关税,并征收反倾销税;春节后,美国通过了部分建设项目必须使用美国产钢铁的刺激条款;随之澳大利亚也要求使用本国钢铁产品的呼声渐起。产能过剩加上出口前景不妙,我国今年钢铁生产仍遇寒流。 内需有望增加,钢价回升 寒流中毕竟有春意。钢铁贸易商们眼下最关心的是国家4万亿投资究竟能拉动多少钢铁内需。中国钢铁工业协会预测,国家4万亿投资将新增钢铁内需1亿吨。国际机构的预测也颇乐观。不少机构认为,如果2009年中国GDP增幅在8%左右,全国钢铁需求量将小于去年,但增幅若达9%,钢铁需求量则将超过去年,达到5.25亿吨。目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中国2009年GDP增幅预测设定在8.7%,董志洪说:"钢铁内需比去年增加有希望。" 陈东琪介绍,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预测的今年6大热门行业中,居前三位的铁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航空航天、汽车等行业,都是用钢量非常大的行业,它们的发展将极大带动国内钢铁消费。从今年1月份开始,国内钢铁价格已止跌回升。近期宝钢、武钢等钢厂纷纷上调了3月份的钢铁出厂价格。专家甚至认为,钢铁价格今年可能会持续上涨,有资金实力的钢铁贸易商似应有点儿超前眼光。 记者在无锡了解到,当地做得比较好的几家企业,即使去年下半年钢铁价格暴跌时依然能赚钱,这些企业无一例外是业务做得比较"专"。一个专营造船所需钢铁的企业主介绍,他从前年开始专跑江苏一些县市的造船、修船企业,虽说一家企业的用钢量并不大,但十几家企业加起来,就不小了。眼下,这个企业主趁着生意少,开始到浙江县市的造船基地建销售点,扩大销售网络。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
门窗幕墙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
门窗幕墙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
门窗幕墙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