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用了短短六年,蒙牛就从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内蒙古小企业,摇身一变进入中国乳企前三强,其不同寻常的营销手段功不可没。然而这一次,聪明反被聪明误。 近日,卫生部网站公布特仑苏OMP奶的鉴定结果,尽管OMP成分本身是无害的,但蒙牛"进口并使用OMP没有事先申请批准,并擅自夸大宣传产品功能,违反了《食品卫生法》的有关规定"。 这么多年来,蒙牛成功地把特仑苏塑造为一款高档产品,让消费者趋之若鹜,甚至不少人把它当成是一样体面的礼物。今天,消费者终于知道,OMP并没有什么神奇功能。从头至尾,这都只是蒙牛"非常"营销手段的产物而已。 OMP"研发"真相 OMP的诞生,源于中国乳业市场的白热化竞争。 2006年前后,激烈的市场竞争困扰着中国乳企,价格战的结果是"奶价低于水"。液态奶微薄的利润让乳企开始梦想"制造"高端市场。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特仑苏等高端品牌出现了。 一位知情人士坦言,蒙牛推出特仑苏OMP时重视"快"。这种追求速度的战略也确实发挥作用,在特仑苏之后伊利"金典"、三元"极致"市场份额远不能与特仑苏相比。 但正是在"速度"战略的指导下,蒙牛走起了"特别之路"。 蒙牛看中了由上海统园食品技术有限公司代理从新西兰TATUA公司进口的一种名为"MBP"的物质,这种物质被描述为日本雪印公司研发,而由新西兰TATUA公司加工。 不过,蒙牛明白,既然是能进口的东西,而且并未独家买断,其他>其他>其他厂家洞悉此事,必然可轻易模仿。于是,蒙牛动起了"研发"的念头。首先,它把MBP改个名字,叫OMP,称这种物质是蒙牛自己研发的。 2006年3月29日,蒙牛召开了"OMP造骨牛奶蛋白项目"专家鉴定会,在通过所谓专家组认定后,蒙牛就召开发布会,宣布发现一种新的蛋白。 随后的几年中,蒙牛不断在公众面前重复这样的信息:OMP牛奶是"由国家公众营养与发展中心设题、蒙牛乳业担纲研发"、"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等机构"参与研究推出的产品。 蒙牛获得的"成功"出人意料,让竞争对手艳羡不已。有调查数据表明,蒙牛于2007年推出的特仑苏OMP产品占到2007年高端乳品市场71.2%的份额。业内人士预计,2007年特仑苏的销售额在30亿~40亿元左右,占到当年蒙牛全部销售额的20%。可见,特仑苏对于蒙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
门窗幕墙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
门窗幕墙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
门窗幕墙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