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频繁变脸的背后 2008年,对于房地产市场来说是戏剧性的一年。政策面上先抑后扬,显得非常仓促,这固然与突如其来的全球经济危机不无关系,但从更深的层面看,也暴露了我们国家房地产市场的不成熟。 从福利性分房直接过渡到住房的社会化、完全的市场化,再加上民间资本的极大丰富和投资渠道的狭窄,终于造成市场单边走高的局面,价格的虚高导致基本的、应有的、刚性的需求 普通百姓的住房问题得不到解决,造成民怨沸腾,促使政府下决心打压房市,在市场回转的时间,刚好赶上全球性经济危机的主跌浪,市场顺势快速下滑,伤及与住房相关的产业,政府又不得不出台政策救市--这一系列动作的背后暴露了两个最关键的问题: 第一,国家如何看待房地产业 2007~2008年,房地产企业在一片指责声中度过,这其中也不乏政府的声音,而在此背后,我们其实也忽略了很多,土地出让为城市建设提供了资金保障,住宅建设消化了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推进了钢铁、水泥等产业的发展,连带带动家用电器、汽车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于,加速了民间资本的流动,从这种意义上说,房地产业毫无疑问应当是中国经济三大支柱之一,是消费领域中的支柱产业,而且这已经是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事实。当然,市场有问题、有不健康因素,应该采取的也应当是有耐心的微调,而不是直接的、深度的政策性干预。凡是以行政干预的形式强制调整的市场,结果必然是形成政策依赖,不可能搞好。市场的事要市场说了算,市场的恢复也不是政策能够完全左右的。 第二,中国的房地产市场的结构应该是怎样的 毫无疑问,中国的房地产市场结构是有问题的,这要从房地产产品的基本属性说起。 作为房地产产品,本身有三种最关键的属性:一是生活必需品,二是投资品,三是豪华消费品。对于普通百姓来说,买房子是为了生活,是必需;而对于富裕的中产阶级来说,买房子是为了改善生活质量;对于很多投资客来说,房子是筹码,跟君子兰、普洱茶也没什么太大的区别。任何一个房地产市场,都必须面对这三种需求,关键在于如何满足这些不同的需求。 对于中低收入者来说,住房是生活必需品,这一块需求不可能完全由市场来满足,我们不能想象一家房地产公司在别人的楼盘旁边开盘,别人卖8000元,他卖5000元,但是政府可以,政府投资的企业可以,在这个问题上,政府没必要遮遮掩掩。新加坡是法治社会,市场化程度不能说不高,但政府投资公司也会在适当的时候介入到适当的领域做些事,帮助市场建立起正常的秩序。对于中产阶级改善生活质量的需求,不但不应当打压,而且应当鼓励,难道政府不希望一个年轻人经过奋斗过上更好的生活吗?一定要住90平方米以内的房子吗? 对于住房的投资性需求,也应当得到满足,毕竟我们国家当前的投资渠道还不是很丰富,房地产市场还是一个风险相对较小的市场,引导民间资本入市,既可以加速民间资本的流转,又直接推动了房地产及相关产业的发展,何乐而不为?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本来就应当是二元结构,一元结构的不合理性决定了这一房企与消费者的矛盾是迟早要爆发的,关键是问题出现之后,政府的表现不够冷静,调控的手段过于机械,所以说,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有演变成为政策市场的可能。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
门窗幕墙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
门窗幕墙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
门窗幕墙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