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国内其他地区玻璃企业处于亏损或者微利边缘不同,西南地区玻璃企业普遍有着较好的利润水平,已然成为为数不多的“价格高地”。尤其是近几年,多数地区玻璃价格跌跌不休,西南地区的优势更为凸显。
对于西南地区的玻璃产业而言,由于基础较为薄弱,当地玻璃市场产能跟不上需求,而外地玻璃进入又受阻于交通条件,所以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市场格局。
“一方面,西南市场远离其他主流玻璃产销地,供需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当地企业定价权相对较高;另一方面,西南地区玻璃产能规模偏小,而市场需求增长迅速,长期以来保持供不应求的局面。”中信期货分析师张骏如是说。
细数西南地区的玻璃企业,除了本土的瑜虎玻璃、武俊玻璃等民营玻璃企业外,台玻、信义、南玻等“高大上”的外资玻璃企业也陆续在此地“安营扎寨”。
此次走访中,让记者眼前一亮的是,LOW-E、白玻等一些高端产品的生产线已经上马,走国标产品“差异化”路线似乎成了西南地区玻璃企业的一个共识。
话说“种好梧桐树,引得金凤凰”,但对于基础较为薄弱的“山窝窝”西南地区而言,显然“梧桐树”的根基尚不牢固。那它究竟有何种魅力能吸引来这么多的“金凤凰”呢?
湖北宜化集团重庆宜化化工有限公司永川贸易公司总裁唐志刚向记者道出了其中的奥秘。“过去的西南市场很落后,落后有落后的好处,在发展的时候就会有很大的空间。结合西部大开发战略,西南地区房地产及基建市场潜力巨大,长期来看玻璃需求存在上升空间。”他坦言。
“除了考虑到玻璃有一定的运输半径,销售有局限性外,当时最看重的就是该地区的天然气成本低廉。”唐志刚说。
据了解,西南地区天然气价格明显低于主流玻璃产销地价格,且气源较为稳定。此次考察的几家西南玻璃生产企业,均以天然气为主要燃料,用气价格在2.3元/立方米,甚至更低。
“以每吨玻璃使用200立方米天然气计,燃料成本约为460元/吨,与华东、华南等地区相比,西南地区玻璃企业使用天然气的成本优势明显。以同样使用天然气的内地某玻璃企业为例,每立方米天然气价格在3.7元以上,每吨玻璃的燃料成本较西南地区的企业高出近180元,与华南地区的企业相比成本更高。”在张骏看来,在本地玻璃生产线短缺的情况下,相对低廉的用气价格及稳定的供气吸引了台玻、信义等玻璃生产企业。
昔日风光渐黯淡
以前,西南地区玻璃企业的销售集中在西南地区,流入其他省市的量几乎为零。该地区玻璃产能相对较低,而随着西部开发的快速推进,建材需求急剧上升,进而使得玻璃价格居高不下。各种因素叠加,促使西南地区玻璃企业的利润持续攀升,西南地区成为玻璃圈的“世外桃源”名至实归。
然而,去年开始,西南市场发生了明显变化,仅是今年春节后的两个多月时间内,当地玻璃价格就下跌了150元/吨,“世外桃源”的风光在渐渐消逝。
对于这一点,西南地区最大的民营玻璃企业——重庆瑜虎玻璃有限公司总经理阳家洪有着深刻的体会。“尽管当前西南地区玻璃价格仍处于高位,且整体库存保持平均水平,但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我们感到压力倍增。”他向记者坦言,以往春节后价格一般会上涨,但今年不涨反降,降幅达到每吨百元左右,这种走势是在大环境不好下的必然结果。
相较于往年同期,西南地区玻璃企业的压力一方面来自库存,另一方面来自资金。目前,多数企业开始主动涉足玻璃深加工行业,通过产业链延伸的方式规避原片市场的激烈竞争,以缓解自身的经营压力。
谈及西南地区玻璃市场的变化,不少业内人士将其时间点锁定在去年。去年,该地区新增生产线大幅增加。
据了解,自去年6月开始,西南地区(主要集中在四川、重庆等地)逐渐上线点火玻璃生产线,截至今年4月,新增玻璃产能接近5000T/D,总产能达到15750T/D。
“不到一年时间,西南地区玻璃产能的增幅接近50%。另外,各家大型玻璃集团后期在云南、贵州等地均有生产线在建计划,导致整个西南地区竞争异常激烈。”信达期货分析师吴益锋称。
以前,西南地区得益于远离竞争激烈的市场区域,公路运输比较远,水路运输能力有限,再加之拥有得天独厚的低价天然气资源,其玻璃企业效益颇好。
“但是,自从各主要生产企业在成都及其他主要城市周边大量建设浮法玻璃生产线,这种既有格局就被打破了。”长江期货分析师杨小强告诉期货日报记者,尤其是去年下半年以来,多数生产企业销售价格大幅下滑,且没有扭转迹象。加之西南地区天然气紧张,后期价格上涨势在必行,而且环保成本提升,新增生产线需要建设脱硫、脱销及除尘设施,企业经营利润逐渐下滑。
新增产能的集中释放改变了原来供不应求的市场格局,企业之间市场份额的竞争压力增大。与此同时,全国房地产市场的疲软对西南市场也形成冲击,房地产投资额和新开工面积增速大幅下滑,导致玻璃等建材需求随之回落,供应过剩压力上升。
当前,除了内忧,西南地区的玻璃产业还受“外患”的困扰,周边市场过剩的玻璃不断向西南地区倾销。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因交通原因,外地产品难以进入成渝地区,尤其是产能比较庞大的华北、华东地区,其普通产品运到西南地区销售毫无优势,这造就了西南地区相对独立的市场环境。然而,随着整个行业产能的过度增长,传统意义上的核心消费市场中,竞争快速加剧。
“西南地区产能近两年快速扩张,外地企业也开始入驻西南地区。其他地区为消化巨大的产能,也必然会将目光转向西南市场。”在金晶科技期货部负责人焦勇刚看来,未来的西南市场不再是一枝独秀,“世外桃源”将会在日趋恶化的竞争面前土崩瓦解。
据了解,武汉等地的玻璃通过低成本的水路运输(运费在150元/吨)流入重庆地区。在全行业不景气背景下,市场竞争激烈,目前,除了湖北地区的货源,陕西、湖南等地的货源也在流入西南地区。
不过,受到重庆玻璃市场降价影响,原来200—300元/吨的差价逐渐缩窄为100—200元/吨,外地玻璃进入西南地区的难度越来越大。据阳家洪介绍,近期外埠玻璃流入数量有所下降,月均流入量从去年的2万吨下降至目前的1万吨。
对此,武汉长利玻璃期货部负责人王成斌难掩心中焦虑:“过去,可以选择到这里来,也可以选择不到这里来,但现在,自身消化不了,必须要到这里来。”在他看来,西南市场目前的状况抑制了华中地区产能的进入(湖北30%的产量销往西南地区),势必会加大华中地区的销售压力,华中玻璃企业后期的日子将更加难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