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是行业结构趋向专业化。当前,建筑行业大而全、小而全的公司比比皆是,大、中、小企业角色分工基本相同,竞争呈现同质化,走专业化发展道路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关键。专业化的要求对大企业和小企业同样适用。对大型建筑企业来说,其资金、技术、人才资源都比较丰富,业务领域比较宽,可以通过内部资源的整合进行专业化,如采用专业化的事业部模式,在内部实现专业人士从事专业业务,进一步提升竞争力。对于中小建筑企业来说,更要走专业化发展之路,这样才能集中资源,提高效率,提升竞争实力。当然,企业的适度多元是需要的,但是没有专业化支撑的多元是走不远的。
六是劳动组织趋向人本化。行业竞争力的提升取决于以人为本的良性循环,传统经济理论以“物本”经济为其理论框架,用物质资源和实物商品关系,来解释和阐述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的经济现象与经济规律。前几年,大部分建筑业企业强调了“物本”的重要性,而忽视了人的价值。自从国外建筑业提出了“对人的承诺,人是最宝贵的资源”等理论,“物本”才逐步向“人本”转变。以建筑业来说,首先,善待建筑工人,积极改善生产作业和生活环境,维护其合法权益。其次,建立合理的目标、良好的薪酬机制来激励员工,激发员工工作热情,培养一批负责任、能力强的项目经理和班组长。第三,尊重所有参与工作的人,他们就能体会到自己的主人翁地位,从而产生对企业目标的认同感。第四,建立一种以相互依赖和信任为基础的企业文化,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共同营造快乐工作、幸福生活、共赢发展的良好局面。
七是质量安全趋向标准化。当前,正在开展的工程质量治理行动,对质量安全标准化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大力规范、提升建筑实物和人的行为标准化,才是解决所有质量安全工作的一条准线。在质量标准化方面,要把握质量行为标准化,明确工作标准,加强标准化制度建设;把握工程实体质量控制标准化,从建筑材料、构配件和设备进场的质量控制,到施工工序控制,以及质量验收全过程的标准化控制。在安全标准化方面,要强化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加强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的监控,及时排查和治理安全隐患,使施工现场的人、机、物、环始终处于安全状态。标准化工作推进的好,我们质量基础肯定能夯实好,安全底线肯定能守得牢。
八是经营理念趋向商品化。商品化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而经营理念是企业发展的基石,是决定企业发展的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时就指出:“要有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首先,要有世界的眼光和战略的思维来经营企业,在制订企业自身发展规划、发展战略、发展愿景、发展目标时,要以市场为导向,紧跟时代主题,紧扣市场脉搏,用开放的思维考虑问题,用超前的市场意识谋划发展、经营企业。其次,充分认识到建筑产品所具有的商品属性,在提供有形的产品之外,更要提供无形的服务。企业要把“服务”贯穿于工程建设全过程,通过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能力来增加建筑产品的附加值,获得广大业主和用户的认可度和满意度。
九是市场行为趋向契约化。成熟的企业和成熟的市场行为是高度尊重市场规律和市场价值取向的,而这种尊重首先体现在对契约的尊重,尊重契约也就是尊重合作双方的正当权益。一方面,加强合同管理,通过合同备案制度来规范合同的签订,落实合同履约责任。另一方面,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市场行为。严肃查处工程建设各方违法违规行为,加大市场清出力度。同时,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加快人员数据库、企业数据库、工程项目数据库建设,推进省市县三级及中央数据库的对接,来培育和维护好建筑业的“契约精神”。
十是行政管理更加法制化。十八届四中全会从法治的角度,破解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命题,也为全面深化改革注入新的内涵和动力。推进依法行政,首先,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不断建立健全建筑业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及其配套制度,让“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的法治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其次,加快健全依法决策机制,完善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拓宽基层部门和企业参与政策制订的渠道,增强决策的科学性、针对性、有效性;第三,加强和提高行政立法质量,主动适应建筑业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坚持立改废释并举,推动工程总承包、建筑市场管理等重点领域的立法;第四,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依法惩处建筑市场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加大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等重点领域的执法力度,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